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前景 >> 从五大名窑到玻璃,泡茶究竟应该选什么茶具
很多朋友初次进入茶世界,一套看起来高级的茶具必不可少。
一如古人曾提到的,“壶添品茗趣”。
保温杯泡茶已经不能满足大部分朋友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更高级的需求了。
那么究竟什么茶具最好呢?
唐代
茶和茶艺美学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是从陆羽写《茶经》开始的。
陆羽在《茶经》里说,他觉得茶具‘邢不如越’
‘邢’指今天河北一带,所产茶具为白瓷。
‘越’则指今天浙江绍兴一带,所产茶具为青瓷。
要理解陆羽这句‘邢不如越’就需要结合当时的茶来看。
唐代的茶都是团茶、饼茶,与现代工艺的茶差别很大,所以陆羽《茶经》我们常说是,有参考意义,但没有借鉴的必要,因为从唐朝到今天,经历过‘废团改散’以后,茶叶的制作工艺和最终的茶品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代的茶,茶汤呈“白红”色,即今天所说的淡红色。
当淡红色的茶汤进入青瓷中时,会发生视觉上的变化,会呈现出更接近茶叶原本的绿色,看起来如一汪浅水潭,静谧无比。
这就是陆羽那句“邢不如越”的由来,放到今天,其实邢窑的白瓷会更适合展示六大茶类不同汤色之美。
宋代
宋代起,点茶法开始流行。这种乳白色的茶汤,自然是配深色的茶具才能凸显。
所以。宋代‘盏色贵黑青’,建盏顺势而生,风光一时无两。
盏色为黑色,外带着油滴、兔毫等纹饰,看起来十分美观。加上茶杯很厚,不容易冷,更有利于点茶花沫长存。
所以,配合宋朝的点茶法,建盏就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茶具。
明代
团茶改散茶的巨变,让明代的茶更接近于现代。
这种淡黄色的茶汤,自然放在白色的茶具上会更加漂亮。
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原文引用为‘磁’)
而青花瓷,白色为底色,配上蓝色的话,自然成为了与茶最为匹配的茶具。
除了外形的变化,因为废团改散,散茶没有太多塑形的要求。也让茶人们从以前注重茶的外形,更多的开始注重茶味道。
这一阶段,紫砂壶,这种可以将茶的香味保留在壶中的器具,也就应势而火了。
清朝
到了清朝,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六大茶类也都出现了。不同的茶,自然可以有不同的茶具相与之匹配。
绿茶选用玻璃杯,红茶选用白瓷茶具或者紫砂壶等等。
盖碗则是清朝使用最多的茶具之一。它的推广是随着茉莉花茶的广受好评而展开的。
上有盖,可以把花茶中的花和泡沫给拨开。
下有底,可以隔热,方便手持。
加上各种彩绘,美轮美奂,让盖碗成为了清朝的“最受欢迎茶具”。
纵观古今,我们不难发现,茶具,作为茶的辅助用品,它的变化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也真实地展现了茶叶工艺变化在实际冲泡中所留下的痕迹。
时至今日,当我们选用茶具来进行茶品的冲泡,从古人身上,可以学习,但不可以照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每种茶的脾气,十八般武艺都拿捏纯熟,才能泡出一壶能让人回味不止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