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优势 >> 探秘丨窗花如蝶翼,地砖会透光中山大学老建
走进中山大学南校区,
红墙绿瓦、美式砖楼,
每一座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也镌刻着一座城市的品格风貌和一所大学的精神风骨。
从年建成的
中国最早砖混结构建筑的马丁堂、
中西合璧的广寒宫
到原岭南大学首届华人校长钟荣光的寓所黑石屋,
这些红砖老建筑背后,
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妙细节和精巧结构。
接着就跟着广报君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探秘吧~
怀士堂的红砖拱顶:
跨度之大令人惊讶设计概念源于拱桥
从中大北门进入,年建成的怀士堂是中轴线上最瞩目的建筑。中西合璧的怀士堂又称小礼堂,据史料称,怀士堂“值华银5万元,立于本校大道之南端,为本校青年会所,会友之阅书报室、游戏室、董事之会议室、职员办事室,皆设其内”。
怀士堂于年落成,坐北朝南,南面矗立着中大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向北则是郁郁葱葱的大草坪,不时有飞鸟掠过。怀士堂是一座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两侧各有一座三层塔楼,中间为高两层的门廊,整座建筑东西对称、错落有致。
时至今日,怀士堂在中大师生心目中,怀士堂已成为大学的“荣誉讲堂”,重要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交流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走进怀士堂,映入眼帘的就是演讲大厅,它的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敦厚结实,面积与现代的大礼堂相比显得有些小巧,可容纳人左右。据中大负责文物文献管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礼堂在当时也并不算豪华,因为建学校的费用有限,所以把红砖这种材料用到了极致。
而红砖的代表作,就是整个大厅里最特别的地方——礼堂门廊处用红砖砌筑的巨大拱形楼板。欧式建筑的古朴典雅在砖拱的衬托下表露无遗。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怀士堂的砖拱跨度约5米,矢高约2米。跨度这么大的砖拱在广州的中式建筑中没有见过,它在西方建筑中比较成熟,设计概念来源于桥梁的拱,与拱桥一样,这样的红砖拱顶也作为承重用途。为何会以红砖砌筑成拱顶?汤国华说,砖拱是为了让室内空间显得更高更宽敞,若是做平顶就没有这种效果。由于当时没有用钢筋水泥做拱顶的技术,所以就用了红砖。
怀士堂礼堂门廊处的拱形楼板。
建筑亮点:
把砖头做成梯形保证砖拱“严丝合缝”
说起广州的这类红砖拱顶的来源,汤国华告诉记者,年后,沿江路附近的疍民上岸后建屋都会用到拱形楼板。由于当时水泥稀缺,所以就用砖来砌筑。不过,比起中大动辄四五米跨度的砖拱,疍民房屋的砖拱通常只有一米左右的跨度。“跨度越大,建造难度越高,这种大砖拱需要先做一个拱形模板,再在上面砌砖。”
红砖可说是康乐园当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红砖,大部分都是从民国时期保留至今。汤国华告诉记者,当时的砖均用柴火烧制,容易控制温度,可慢慢加热到℃~℃左右,因烧制过程中摆放的顺序不同,烧出的丁砖是红中透黑的,而顺砖是有些浅红色。一丁一顺横竖搭配砌筑,因颜色不同会产生层次美感。而现代烧制的砖块都是清一色的红砖,颜色很深,没有当年的那种清透且容易风化。在中大校园里看到的红砖楼,触手平滑,并不会起粉,足见当时的工艺之讲究。
而建造砖拱,还需要对砖头做特殊的加工,把砖头做成梯形,这样才能保证砖拱的严丝合缝。“这种叫做‘异型砖’,砖拱的缝隙要非常密实,这样才能做出漂亮的弧度。”据悉,这里的红砖拱顶历久弥新,多年来都保留原样,从无翻新也没有开裂。不过,当年这个拱顶的工艺造价可不便宜,可见当时是在有限的经费中,尽可能呈现礼堂最美的一面。
除了砖拱,怀士堂的外墙角落里嵌着好些长达几米高的翠绿琉璃竹子,也相当引人注目。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还以为只是普通装饰,其实这些竹筒以前曾作为落水管。
怀士堂的翠绿琉璃排水管。
据汤国华介绍,以前中大的校舍屋顶都有截水沟,能把雨水截住,雨水通过琉璃水管落入地下室的蓄水池,再用水泵将水抽回屋顶的储水池,扳动开关,继而可以用储水池里的水冲厕所。不过他也坦言,这种巧妙又环保的设计在中大校园曾随处可见,现在大都已取消。汤国华说:“以前这些竹筒多是功能用途,现在则是装饰。广寒宫将来可能会恢复这个截水抽水功能。”
麻金墨屋二号:传统中式斗拱变“洋气”
麻金墨屋二号的“仿中式屋檐斗拱”。
比起声名在外的陈寅恪故居“麻金墨屋一号”,现中大校工会所在地“麻金墨屋二号”(McCormickLodgeNo.2)则显得很低调。麻金墨屋二号又称第二麻金墨屋,原10号住宅,现东南区号。该建筑由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捐建,落成于年。为区别于年她所捐建的麻金墨屋一号,改称麻金墨屋二号。麻金墨屋二号初为前清秀才、岭南学校国文教授陈辑五的住宅,后来岭南大学副校长李应林也在此居住过。
乍一看,麻金墨屋二号的建筑风格与校园里的红砖楼别无二致,但如果仔细看楼房的两侧,就能看到独特之处——每隔不到一米,就会有一个斗栱穿插在两层屋檐下方,从窗户边绕到楼房两侧。这些斗拱看上去由三层由上至下渐次变短的木架构成,棱角极为锋利方正,没有任何弧度和装饰,笔直地横插进墙。从远处看去,就像是三根利剑直接插入墙内,与我们经常在古建筑中看见的祥云状或是曲线形的中式斗拱大不相同。
汤国华说,这种斗拱在中国叫做插拱,但麻金墨屋二号的插拱却不算“纯正的”中式斗拱。“它是当时西方设计师在对中式斗栱的理解上,加入了西方的做法,是一种‘仿中式斗拱’。”他坦言,这种中西结合的斗拱,在整个中大里就只发现了这一处,非常特别。
格兰堂:玻璃地砖能采光还可防走光
格兰堂又称大钟楼,位于校园中轴线以东,于年动工,次年6月落成,工程造价2.5万美元,由美国纽约肯尼迪夫人所捐筑,按捐款人的意愿,以铭记为岭南大学作出重大贡献的董事会成员格兰先生,从而命名为格兰堂。自落成之日起,格兰堂即为学校行政办公场所。
格兰堂原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坐北朝南。首层由石阶跨地下室而上,正中三开间为高两层的门廊,两侧各突出一开间,构成正立面五个大拱券,支撑起中式庑殿大屋顶。台阶两侧各有一根石灯柱,上面刻有格兰堂中英文字样,旧时用于照明,现已拆除。屋脊脊中建有两层重檐八角攒顶式钟楼,原有一口敲钟。
格兰堂中内部设计古朴凝重,细微之处更是独具匠心。其中最为精妙的设计,莫过于首层大厅地面的玻璃砖了,从地面可以透光到地下室。站在格兰堂大厅口,可以见到地面是由四四方方的玻璃砖整齐嵌成。玻璃砖很厚,就像一个个瓶盖嵌在地板里。汤国华告诉记者,这多块玻璃砖不仅是整个中大里独一无二的设计,他也从未在广州别处见到过这种设计。
格兰堂内部的玻璃地砖,具备良好的透光性。
据汤国华介绍,这种玻璃砖地面的精巧之处在于用的是特殊材质的玻璃。若是从地下室抬头往上看,可看见上面行人走动。虽不是毛玻璃,却可以巧妙地模糊视线,即使女生穿裙子也不用担心。“这种玻璃的特点是透光不透视。”汤国华介绍,因为这种玻璃透过的光是漫射光,所以看不清外面的东西。
不仅美观,这种玻璃地砖还起到了采光作用,让原本光线黯淡的地下室即使不开灯,也能因为从天花板透下的自然光而变得亮堂。据悉,欧洲有许多地下室需要透光,便借助玻璃地面,将街道上的自然光引入地下室。
20世纪60年代初,中山大学对格兰堂进行改建及维修,首层大厅原玻璃地砖也被覆盖。后在年,美国岭南基金会出资10万美元对格兰堂进行了原貌修复,重点保护特色构件。
事实上,格兰堂中还有许多独具匠心的细节。如建筑正中开间的圆窗图案是格兰堂的英文缩写“GH”,而两旁则是古典雅致的花纹圆窗。推开的窗子呈两扇半圆形,看上去如同一只展开双翅的蝴蝶。记者还看到,格兰堂的红砖墙外还嵌有三组翠绿色的琉璃竹筒,如同清劲苍翠的翠竹点缀在红砖外墙之上,显得生动又特别。
格兰堂内的花纹圆窗。
黑石屋:螺旋梯区隔工作区和主人房
沿着校园中轴线东侧走几步,就来到了与怀士堂相邻的黑石屋。黑石屋落成于年,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黑石(BlackStone)夫人出资捐建,后为纪念捐建者,称之为“黑石屋”。黑石屋最初用作岭南学校教工宿舍,后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著名教育家钟荣光先生的寓所。
黑石屋内,可谓运用砖砌技巧到了极致。走进黑石屋,一个美式风格的温馨小楼展现在眼前:楼内有红砖砌筑的壁炉,壁炉上的墙砖是灰砖,而到了天花,与怀士堂相似,黑石屋也拥有一个巨大的拱顶,4米左右的跨度,矢高(拱高)接近2米,同样由红砖砌筑,能承受屋瓦面的重量。建筑内砖块颜色交错,让建筑看起来并不沉闷,古朴却不失雅致。汤国华说,这些装饰用的灰砖叫灰砂砖,并不是烧制而成,而是用水泥混灰砂制成的。这种灰砂砖在当时流行了十年左右就逐渐消失了踪影。
有意思的是,推开楼内的一扇侧门,可以看见保存完好的米白色螺旋铁梯。这架铁梯可直通二楼的房间,汤国华说,这种铁制的螺旋梯具有走火通道和给工人用的功能。这样一来,工人从螺旋梯上下楼,把房门一关,就会和主人房的区域隔绝开来。“像这样的螺旋梯,在中大南校区内还有好几架。”汤国华说。
黑石屋内的米白色螺旋铁梯。可直通二楼房间。
黑石屋与钟荣光校长相伴了10年光阴,见证他为岭南大学的教育发展倾注的大量心血,也见证了许多历史。在年6月18日,宋庆龄在陈炯明叛变期间化装出逃,曾在黑石屋避难。年,在发表了《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演说后,孙中山夫妇受邀到黑石屋茶叙,抨击英、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炮舰政策。
为了缅怀钟荣光校长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年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发起全球校友为修缮故居捐款,募集了70万港元,重修黑石屋。年,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先生又捐资50万元用于内部装修。黑石屋现在主要用于学校接待贵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亦霖、申卉、方晴通讯员张晓思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策划、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嵇沈玲
编辑:广州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