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优势 >> 非遗时光北京料器浴火而生的御玻璃
玻璃古称
流璃、陆离、琉璃、颇黎等
但清代颜神镇(山东博山)
炉业工匠称炼成的
条状半成品玻璃为“料”
此术语传至京城后
成为北京手工行业
“料器”的名称
北京料器
于年入选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于年被列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料器从元代说开去
中国玻璃艺术的起源,大概要从西周开始讲起。但谈到北京料器,我们或许可以从元代说开去。
●元代时
当忽必烈在燕京建都后,便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办手工业管理机构,其中便有“瓘玉局”,也就是烧造“药玉”的玻璃主管局。
提到“药玉”,便不得不说中国玻璃艺术自古便追求玉或其他宝石的质感与美感。汉代时候就有将玻璃称为“五色之玉”的说法。到了元代,以玻璃仿玉已达到了可以乱真的水平。
●明朝时
玻璃器皿仍然是极其珍贵的物件,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沙僧因失手打碎一个“玻璃盏”,而被贬下凡。
料器盆景需单独制作花瓣、叶片,再组合成花树(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料器盆景需单独制作花瓣、叶片,再组合成花树(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到了清朝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推动下,北京料器真正繁荣起来。
康熙
彼时,欧洲玻璃传入中国,引起了康熙对玻璃不一般的爱好,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下诏建立玻璃厂,生产的料器时称“宫料”“御琉璃”。这为北京料器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京料器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山东博山料器的支持。宫廷玻璃厂中工匠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山东博山。
雍正
比起父亲,雍正是个意外“节俭”的皇帝,他将以料器替代宝石的做法,正式列为典章制度。如用于官员所戴的帽顶,其上镶嵌的各色宝石开始被不同颜色的料珠所替代。
乾隆
发展到乾隆时期,他一度使中国的经验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西方传教士大量参与进宫廷料器的烧造,料器品种的创新、制造均达到较高水平。
果树盆景(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果树盆景(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当乾隆之后的统治者兴趣转移,宫廷料器开始没落。即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复又对料器喜爱起来,但因国力的衰微,宫廷料器再难重现昔日光彩。
清末以来,随着封建时代的终结,料器工艺也从宫廷走入民间。
北京料器传承至今
料器由中国传统玻璃制作工艺发展而来,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京城元宵灯会上已出现料器花灯。
北京料器历经多年发展,以工艺精细著称,尤其擅长以低熔点的料棍手工塑形。
料器制作时极易因受热不均发生炸裂。有经验的艺人可将炸裂处巧妙融入造型中。
邢兰香为其子刘星演示料器制作(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邢兰香为其子刘星演示料器制作(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料棍
料棍是由低熔点的玻璃,经高温熔化拔成,颜色丰富,规格多样。
北京料器所用料棍最早来自山东博山,民国后改用洋行提供的洋料。近代北京艺人自己化料,创作出仿玉、仿唐三彩、仿青铜等特殊配方的料棍,达多种。
●灯工
料器造型的主要工艺之一——灯工,被称为火焰与瞬间的艺术。
工艺师将料棍在灯上加温烧软,用镊子、剪刀等抻、拉、拽、粘,塑造出想要的形象,造型全在脑子里,凭经验一次成型。有时还要熔入其他材料,但制作的时间最多几十分钟,过长则初始加热的部分已冷却,料器因冷热不均,内部存在应力,可能会炸裂。最简单的葫芦,初学者也要经历一个月的琢磨才能做出来。
●退火
在高温下拉拽成型后,还需经过退火,逐步降温消除应力后,一件料器才算完成。
人物是邢兰香独创的料器题材。图为画着京剧猴脸谱的人物(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人物是邢兰香独创的料器题材。图为画着京剧猴脸谱的人物(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侵权即删)
过去,京城百姓有很多熟悉的料器物件。
如老太太棉帽上的帽花,小媳妇儿的戒指、戒面、手镯,家里摆设的盆景花篮,装饰墙面的挂屏,还有小孩子玩耍的十二生肖等小玩意儿。
其中料器人物摆件最难得,在火焰上以熔化的料棍点画出人物的眉眼,小小的一点儿,圆润无痕,凭借的是工艺师把一把镊子使用得如手指般灵巧。
20世纪中期
北京料器曾畅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其制作必须一次完成
中间不能停顿
学艺者须安心下苦功
才能熟练操作
相比于工艺
料器的精华还在于设计
传承人要有美学功底
目前,这项古老的技艺
亟需保护和传承下去
今天的“非遗时光”
就到这里
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北京非遗中心北京工艺美术研究院
图片来源:北京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