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西方建筑从历史艺术特征等读懂她的

发布时间:2023/4/15 20:26:39   
补骨脂白斑抑菌凝露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9.html

中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宗教狂热中,每一座大教堂不单是地区的宗教中心,更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礼仪中心。为了展示上帝的伟大,同时让信众感到荣光,天主教愈发把教堂建得越来越大,塔楼盖得越来越高,尤其是垂直的高度,不但有接近天堂的意味,更给普罗大众以强烈的神圣感。

——这类高耸的教堂、修道院,以至城堡、宫殿等,后来就叫做哥特式建筑/Gothicarchitecture。

德国弗莱堡大教堂

哥特人是日耳曼民族分支,发源地尚无定论;由于经常叛变、入侵,他们也被称为蛮族。四世纪末,匈奴西迁,哥特人打不过,大量涌入罗马,并分为东哥特与西哥特。年西哥特迁往西班牙建立王国,年被阿拉伯人灭亡。年东哥特废黜西罗马皇帝,然被另一支东哥特兵团打败,这支东哥特兵团随后建立东哥特王国,统治意大利半岛以及周围地区,不过在年又被东罗马击败,之后也消失在历史舞台上。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画家和建筑师乔治·瓦萨里总结各种建筑流派,他将中世纪广泛流行于欧洲大陆的这类既高且尖的建筑归因于哥特人的入侵,并用之命名,受其影响,其他推动文艺复兴的社会名流也竭力推广这个名字,后世遂习惯称之为哥特式建筑。

乔治·瓦萨里和他的作品lt;thetakingof

五、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不仅是西方建筑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世纪神学、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随着维京时代的落幕,宗教思想深入欧洲人骨髓,加上建筑技术的长足进步,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前后,天主教兴起大规模重修教会建筑。年,法国巴黎北部的圣丹尼斯修道院重修建成,这是第一座集齐哥特式所有特征的大教堂,包括玫瑰窗、肋拱顶、飞扶壁、尖塔楼(右塔为避龙卷风于年拆除)等元素甫一面世,便引起轰动!这种耳目一新的建筑风格当时叫做法国式/OpusFrancigenum;同时因为圣丹尼斯修道院是皇家陵寝的超然地位,修道院长苏格倡导的这种风格随后便流行于欧洲各国,并在十三世纪进入兴盛,成为大教堂的标准建式。

法国圣丹尼斯主教座堂(以前是修道

苏格是哥特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既是圣丹尼斯修道院长,也是国王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的朋友与首席政治顾问,当路易七世前往耶路撒冷圣战时,苏格甚至担任法国摄政王。为了将圣丹尼斯修道院修建成王室以至上帝的圣殿,他从各地召集艺术家和工匠,并说服王室和贵族慷慨解囊,最终建成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建筑。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应为英国的韦尔斯主教座堂。

这个热潮直到十五世纪中叶因为文艺复兴才开始式微。

虽然哥特式是天主教的标准建式,涌现大量如沙特尔、巴黎圣母院、博韦、兰斯、亚眠等相似的主教座堂/Cathedral,但欧洲毕竟不小,具体到各国,这种风格又有所不同,例如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注重形式的统一,一般会在玫瑰窗下设3-5个主入口;西班牙、诺曼底等地区一度流行火焰式/Flamboyant的窗饰、拱顶和山墙;英国则趋向多样化,不同时期的修建还会形成不同的风格,正门意义也没欧洲大陆那么重视,教堂东面更非一成不变的半圆形;最绝是意大利,立面往往没有高耸的塔楼,窗户不大,飞扶壁少,雕刻和装饰甚至带有明显的古罗马建筑元素,呈现极多元的建筑风格,让人难以区别。

教堂大门、火焰式装饰、圆顶主教座堂

但总的来说,以高耸瘦削、气势恢宏的建筑风格表现基督教的崇高与哀婉是所有哥特式教堂的共同意图,故一些基础的特征,例如尖拱、尖肋拱顶、飞扶壁、彩色花窗、尖塔等元素依然贯彻始终,就算没有全部,也会有个别特征体现在那段时期修建的建筑上。

1、尖拱

尖拱/PointedArch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特征,尽管伊斯兰建筑以至古罗马晚期就已经出现,但运用在哥特式上却更恰到好处。这种尖状不单给人强烈向上的视觉冲击,复杂的等边拱还呈现别具一格的建筑美感;另外,尖拱还充分体现建设者对力学的掌握,如图,拱顶重量得以直接向下传递,意味着拱顶可以建得更高。这个特征也是哥特式建筑与以圆拱为主建筑风格的重要区别。

半圆与尖拱力的示意图

一般认为,哥特是罗曼的继承者,任何哥特式特征都可以在罗曼式找到源头!但异域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尖拱这一重大特征,无疑便受到伊斯兰建筑影响。事实上,大量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工匠,特别是圣殿骑士团的工匠,便曾积极参与耶路撒冷城的建设,而耶路撒冷城正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代表,他们组成的石匠工会也很可能就是早期的共济会。

共济会会徽

尖拱不单是哥特式的灵魂所在,而且,还为建筑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几乎所有哥特式建筑特征都利用到这一特性——大门、窗户、拱肋以至扶壁,它们环环相扣,最终促成哥特式建筑的无与伦比。

例如大门/Portal,层层推进的大门也叫透视门,早在罗曼式时便已司空见惯,但那时的门顶山墙/Tympanum基本是半圆形或弧形,少有带尖。尖拱的出现,标志着门顶山墙从三角发展到半圆,再由半圆上升为尖拱——天国之门最终成型!哥特式时代的天国之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美、壮观、实用:

三角-半圆-尖拱进化史

门楣山墙和侧柱具有很多圣经雕塑,既强化宗教气氛,又彰显雕刻水平;层层内进的大门巧妙规避教堂越建越高而导致墙体越来越厚的视觉不适;

大门

2、肋顶

肋顶/Ribbedvault,即尖肋拱顶。这里的肋其实就是筒拱相交的棱线,不过,相较罗曼式的十字棱拱,哥特式的棱则更为明显、尖削,故又叫肋骨。肋骨不单有承重功能,同时也极具装潢美感,因此很受建筑师重视,不但设计愈加精美,建造也愈发复杂,从简单的十字拱发展到六分拱,再到数不胜数、眼花缭乱的肋网——以各种附加肋骨、雕刻吊坠等装饰元素代替过去优雅、简单的拱肋。

十字拱到六分拱

最值得一提的是肋顶的承重功能!过去圆顶重量是直接压在墙或支柱上,因此,墙面必须很厚,支柱则需结实,自然而然,建筑高度便受到限制。到了哥特式时代,由于尖肋拱顶集合众多肋骨,透过肋骨,圆顶得以以更陡峭的角度把重量引到墩柱上,而墩柱产生的侧推力又分发给飞扶壁,故而大大减少对墙的压力,建筑便可以越建越高;另外,减少对墙的依赖,又可以实现利用大面积的玻璃顶替,这样就能增加透光,也更加美观。

肋骨的重要性

3、扶壁

飞扶壁/Flyingbuttress也叫肋架券,通常会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有时又称飞券,是哥特式建筑一个非常显著的元素。这种构件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的加厚墙墩,虽然罗曼式后期便已出现飞扶壁,但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飞扶壁则要从哥特式教堂算起。

极具美学理念的飞扶壁

所有拱顶都会产生两种基本力,一是水平方向的推力,二是竖直方向的压力。竖直方向的力可以通过支撑柱或承重墙以至宽厚的玻璃抵消,水平方向的力则别无他法,只能加厚墙墩或垒砌扶壁,但加厚墙墩又会降低建筑的整体观感,垒砌厚重扶壁则重走老路毫无创新。飞扶壁的出现,不但完美的解决水平侧推力,而且,凌空跨越的飞扶壁还能够创造更多附属空间,例如走廊、礼拜堂等;哥特中后期的飞扶壁甚至刻有大量的圣经人物、挂满宗教吊坠等,其中有一种滴水嘴,也叫石像鬼,不单有装饰作用,还能起排水功能。

扶壁的重要性

4、花窗

花窗/Stainedglass,即彩色玻璃,这也是哥特式教堂一个显著特征。花窗虽然是玻璃,但教堂里面的人却无法看清外面,惟有光线才可照射到建筑内。花窗作用主要有三:一、弥漫的光线使教堂呈现一种神秘灿烂景象,步入教堂犹如进入天堂,让人不觉虔诚起来;二、绝大部分玻璃都绘刻有圣经故事、圣徒神迹、地方传说……以至各种科学、艺术主题,从而直接给予百姓启蒙、教化;三、大型花窗往往有十几米高,有的甚至高达数十米,实际已被视作墙,这种“墙体”明显减轻建筑的整体重量,教堂也就可以越建越高。

神化、启蒙、稳固

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一般是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而上色,当然,也有将颜色涂到玻璃后再进行高温融合。前者制作流程是:先按照教堂要求设计好图案,再将图案等比复制于石灰板上,接着把石灰板切分成多块,每块浇灌溶解的二氧化硅等物质,着色后反复压平,继而用带有沟槽的铅框重新组合,焊接好后再涂上脂质,目的是防风防雨,最后吊起来安装。

铅架焊接

从窗棂/tracery上看,花窗一般分为圆形的玫瑰窗/rosewindow与长形的柳叶窗/lancetwindow,色泽以红蓝为主,其中,蓝色代表天堂,红色象征基督的血。

玫瑰窗与柳叶窗

玫瑰窗是指那些经过高度繁复设计、类似多瓣玫瑰的窗户,不过,这个专业术语是17世纪后才开始应用,以前则叫轮辐窗/wheelwindow。尽管古罗马以至拜占庭,早已出现圆孔,例如万神殿的天窗,罗曼式教堂更有大量使用的报告,但玫瑰窗还是毫无疑义的被定义为哥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毕竟外观太过鲜明,与罗曼式的圆孔判若鸿沟。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CathedraleStrasbou

玫瑰窗虽然是哥特式建筑的重要特征,但在意大利以至法国南部,很多教堂的圆窗却不叫玫瑰窗,而是叫圆孔/oculus,因为它们几乎不具复杂的窗饰/tracery。

柳叶窗是指那些又高又窄且顶部带尖拱的窗户,最高可达几十米,是哥特式建筑重要特征之一。它既可以单块出现,也可以多块连现。一般来说,柳叶窗除了具有鲜明的色彩,并不注重窗饰,但也有不少会在窗顶切分成四叶形或组合成特定形式。

科隆大教堂CologneCathedral柳叶窗

5、塔楼

塔楼向来被视为地标建筑,但自公元年主教保林将铃铛引入宗教仪式后,塔楼逐渐发展成集合报时、召集、警醒等功能的最高建筑,故又称为钟楼clocktower,是基督教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别是进入哥特式时代,钟楼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了接近天堂,天主教把塔楼盖得越来越高,当高得不能再高时,又在上面添加尖顶/spire。尖顶通常采用砖石构建,有些也会使用木头,如果是木结构一般都会加裹铅或铜皮。至于有些哥特式教堂,例如巴黎圣母院没有尖顶的,那是因为太多例子证明尖顶极易倾倒毁坏,故而不建而已,事实上,所有哥特式大教堂最先的设计图都带有尖塔。

铅皮可以保护木结构的尖顶,例如不被雨淋坏。但有利也有弊,一年前巴黎圣母院大火之所以难以扑灭,其中,至少吨铅皮所产生的高温、毒烟使消防人员无法靠近便是原因之一。

巴黎圣母院大火中倒下的尖顶

哥特式塔楼与罗曼式塔楼最大的区别是:罗曼式塔楼通常位于十字交叉处,而哥特式一般出现在教堂正面,即西面。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起视觉冲击作用,假如你靠近一座高层建筑,当你抬头一望,发现它高耸入云,毫无疑问会给心灵强烈的震撼,所以,强调垂直元素/Verticalemphasis也是每一座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特征。

一般而言,哥特式教堂的塔楼都在西面,并且是两座,不过,也有例外,例如英国,虽然正面也有两座塔楼,但最高的却往往位于交叉甬道上,与罗曼式教堂一样;而意大利不少教堂的塔楼更是独立成座,与大教堂分开,并且只有一座塔楼,例如比萨斜塔。

不难发现哪一座是英国的教堂

实际上,哥特式建筑的特征远远不止上述所列,例如柱式,不同以往由简单、单根或两根的圆柱构成,哥特柱普遍由很多柱子构成,故也叫束柱或簇柱,之所以有这么多柱身,其实是因为肋骨越来越多,承重柱也就需要更多;又例如装饰风格的变化,过往以几何图案为主的罗曼风渐渐转变为表现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所以,很多雕刻、壁画、马赛克经常出现爵床科、无花果、常春藤等植物元素,这些元素还会因为建筑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束柱

教堂的种种装饰特别是彩色玻璃的裱画,实际都有象征意义,例如双翼人像代表圣马太,而圣马克的象征是双翼狮子,双翼公牛代表圣路加,而代表圣约翰的是一只双翼飞鹰。

四福音使徒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结构也极为特别,立面通常分为好几部分,其中,英国大教堂一般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走廊/Arcade,拱廊/Triforium,天窗/Clerestorey,而法国等大陆国家则往往多一道穹廊/Tribunegallery。

总的来说,罗曼式教堂以其敦厚、简朴的形体来显示教会的权威,而哥特式则以高耸瘦削、灵巧多变的形象来体现教会的神性。

至于哥特式后继的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建筑,且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