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优势 >> 昔日皇家御用料器,变成廉价玻璃,烧一次2
店铺面积不大只有10来个平方,正对门有一个大玻璃工作台,一位中年大叔正在教一位年轻人“烧玻璃”,台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玻璃棍,上面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料器。
店主名叫刘宇,是北京料器传承人之一。刘宇介绍说料器是在传统琉璃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多年的传统工艺,和琉璃一样都是用玻璃料烧制出来的工艺品,在明清时期料器是皇家御用的,只是如今落寞了,在普通人眼中变成了廉价“烧玻璃”。
在北京东城区有个叫“百工坊”的北京传统手艺人聚集地,里面有很多常见的景泰蓝、兔儿爷等北京传统工艺品,但其中有一家名叫“料器邢”的店铺显得非常特别,料器是什么?还是北京传统工艺。
刘宇说料器制作看似简单,只要一把镊子和一把剪刀在火上把烧融化的玻璃做成各种造型就可以,实际越是看似简单的工艺,越考验手艺人的技艺,他现在教年轻人现场做个料器小鱼,可能2个小时就能教会他,但如果要做成一个可以销售的工艺品,没有10年8年经验积累,是没法出师的。
料器制作全靠手艺人现场发挥,没有图纸也没有模具,就连其中看似简单的配料也很讲究,需要手艺人根据作品需要前期就要想好,按比例配备好,在以前都是有专门的配料师傅负责,现在都要手艺人自己来。
料器在制作过程中还不能有停顿,就像画国画一样,必须一气呵成,没有修改的余地,而且所有工艺都是在火中完成。图中的这朵小花,刘宇只是从火中拿出来剪花瓣,但因为没及时拿到剪刀,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朵花的造型就失败了成了废品。
刘宇介绍说这个店铺之所以叫“料器邢”是因为他母亲姓邢,母亲名叫邢兰香是北京料器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料器制作50多年,在料器界是赫赫有名。他的技艺也是母亲教的,曾经的北京料器非常辉煌,这个百工坊就是以前的北京料器厂,以前有多工人,现在就只有他们母子在做这个料器。
邢兰香制作的料器小鹿摆件。
刘宇说他母亲岁数大了,眼睛也不太好,现在基本都是他在店里看店接活,只是如今料器市场很不景气,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他现在在网上以手工体验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来学,学费也很便宜,一次2个小时左右块,还可以带走自制的料器作品。来体验的人不少,一个月大概有百来位,但真正想学当成职业的就寥寥无几了。
刘宇制作的料器挂件白菜,刘宇说他的这件作品有很多人喜欢,也是代表性作品,但即使如此销售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未来料器如何发展,他还在不断尝试中。(更多手艺人故事,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