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怎么区分的玻璃琉璃和料器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一首唐代韦应物的咏琉璃作为开场白。为什么要用这首关于琉璃的诗呢,因为在身边或直播间,经常有一些朋友问我什么是琉璃?什么是料?琉璃是不是就是玻璃?琉璃是不是就是料?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一些老玩家也经常把料和琉璃混淆不清,甚至有的专家在电视节目里公然说琉璃和玻璃只是一字之差,实质一样,未免也太不负责了。为了帮助大家更深一步了解三者的区别,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夹杂了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国古代对琉璃的称谓五花八门,例如陆离、陆琳、药玉、壁琉璃、琅轩等等。苏轼文集中有”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也有”回望古合州,属此琉璃钟“,可见古人对琉璃或玻璃是不分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严格的说在古代只有琉璃没有玻璃,因为玻璃的烧结温度要达到度以上,那时的温度根本达不到。现代意义的玻璃是清代从西方来的。也没有料的说法,因为料这种工艺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有的。从这一点上说,在中国明清以前的制品应该统称为琉璃才对。这些后面还会再说,这里点到为止。下面就说说如何区分玻璃、琉璃和料。
1、从透明度上区分。在当代考古学的范畴中把透明的称之为玻璃,把不透明的称之为料,把半透明的称之为琉璃。这种区分法在近代才开始流行,有一定的科学性。据分析,一种器物的透明度与它的二氧化硅含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硅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反之则越低越不透明。现代玻璃二氧化硅含量最高的可以达到99%,而古代的琉璃二氧化硅含量最多到92%,从这一点上也说明了古代只有琉璃没有玻璃是对的。这种区分法直观明了,但与通常人们的思维不一样,只能用在考古学上。
2、从成分上进行区分。玻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呈熔融状结构。琉璃虽然主要成份也是二氧化硅,但呈晶体结构,主要成分是含氧化铅的水晶,从这个道理上说,琉璃其实与水晶更接近。这是由于古代工艺制作技术有限,无法使二氧化硅晶体融化成玻璃,所以琉璃与水晶一样会出现风化纹,而玻璃是不会出现风化纹的。回想一下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珠,不管怎么磕碰也不会出现”风化纹“,而只会出现整块的脱落。料是居于琉璃与玻璃二者之间的一种物体,在其中添加了另外一种颜料和配料,使他们更富有艺术个性,只不过二氧化硅含量高则透明度高一些,二氧化硅含量低透明度差一些。比如说鼻烟壶,虽然都称之为料器,但有的透明度高,有的透明度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区分容易理解,但太过笼统了。
3、从工艺上区分。玻璃的制造工艺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均需将各种原料混合后在度以上高温下熔融,然后用不同的成型方法将液体冷凝成不同形状的固体。与玻璃不同,琉璃是低温烧制,将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含24%的氧化铅)
原料,再加上琉璃母,用水晶脱蜡铸造法,在-度烧结而成。这个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因此琉璃制品比玻璃制品难度更大一些,工艺更复杂一些。中国的料器生产大约始于元末明初,主要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名震四方,近代料器一般指的是以琉璃或玻璃为原材料,用镶嵌、粉饰、书法绘画等工艺制作的小物件比如鼻烟壶、小动物件等,而非指的是珠子。这种区分法比较科学,但是比较抽象。
最后总结一下:在中国明代以前是没有玻璃和料器的,玻璃是较透明的二氧化硅制品,不风化。琉璃是半透明的水晶状结构体,容易风化。料器是掺入了玉石、玛瑙、珊瑚,甚至于还有中药等原料的玻璃或琉璃制品,有的透明,有的不透明。
这是明代的玻璃器皿这是清代的糖芯老琉璃珠这是清代的料器鼻烟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