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弱电智能化施工组织设计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施工组织机构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枣林四街以北、枣林二街以南、翠微路以东、西太路路以西,重点聚集人工智能企业,营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双创高地;涉及智能建筑集成管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电梯五方通话系统、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耗监测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梯控制系统、无线对讲系统、机房系统、室外综合管网系统。工程内容管线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建设工期为:开工日期年3月15日,竣工日期年10月10日,施工总工期为天。
该工程对安装要求严格,施工专业性强,必须精心组织施工,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方可保证该智能化系统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设备安装的整体美观,方便实用,维护便利。
项目组织机构
1、工程项目计划管理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利用最优化原理不断改进网络计划初始方案,要求最优方案,优化施工方案,对工程实施动态管理。
2、根据施工总控制进度计划编制月控制进度计划,根据月控制进度计划编制周计划,周计划根据前三天的实际情况调整后3天计划并制定下周计划,实行3日保周,周保月,月保总进度计划的管理方式。
3、根据进度计划、工程量和流水段划分,合理安排劳动力和投入的生产设备,精心组织各种资源搭配,保证按照进度计划的要求完成任务。
4、加强事前策划力度,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全面考虑一切人为、自然因素,把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隐患事先排除。
5、加强操作人员对质量意识的培养,加大质量检查力度,形成一套质量目标策划,工程质量预控、过程质量监控,施工现场落实的完整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一次成优,不返工,使质量和进度有机结合,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6、积极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新材料,提高施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7、加强例会制度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保证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
组织方面保证措施:
公司在人力上配置强有力的项目班子、在物力上对本工程优先安排、在财力上对本工程全力支持,实行专款专用,在用户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可保证连续施工,绝不影响合同工期。
在实行“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实行“目标管理”,根据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工期目标要求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在工程中采取“工序”管理模式,随时随地按国家质量标准跟踪检查,力争一次成优,确保分项工程按期完成。根据施工计划,确保主导工序、关键路线按期或提前完成。
每天安排一次班组交底、总结协调会,每周组织一次管理班子及各工种间的生产调度会,互相创造施工条件。
合理安排工序搭接,装修工程适时插入,为竣工赢得时间。
人力方面保证措施:
组织好劳动力安排,根据工作面情况安排足够劳动力,确保下道工序按期或提前进入。
选择两套作业班组和管理人员分别负责主楼和裙楼部分的施工,确保两栋单体工程相互施工劳动力不相互受到影响。
挑选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工作作风过硬的技术骨干进入本工地。
施工过程中注意发现工作效率高、质量好的操作人员,组织介绍经验,以带动后进,提高整体施工速度。
人员选择现在陕西省内实力强、有良好声誉且与公司长期合作的劳务作业队,保证施工人数不受农忙季节和春节影响。
物力方面保证措施:
设施料及施工机械的供应,以我公司相关专业部门为强大后盾,积极调配最优质的材料、机械供本工程使用。在业主及监理方的监督和参与下搞好材料的采购工作,所购材料一次验优,不致影响工程的进度。
技术方面保证措施:
施工过程中注意发现工作效率高、质量好的操作人员,组织介绍经验,以带动后进,提高整体施工速度。
质量管理职责
A、项目经理质量管理职责:
⑴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全面负责。
⑵遵守国家和上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履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和承诺。
⑶贯彻公司ISO质量保证体系,执行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项目部的质量管理体系。
⑷制定项目质量目标考核办法并主持考核工作。考核结果定期上报公司总部相关部门。
⑸接受各部门(建设单位、监理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和上级部门)的检查监督与指导,定期向公司相关部门报告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B、项目技术负责人质量管理职责:
⑴接受项目经理的领导,对工程质量负有技术责任。
⑵负责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分部分项施工技术方案和特殊工序作业指导书。落实和指导施工中统计技术应用工作。
⑶负责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特殊工序作业指导书等工程技术文件的交底工作。
⑷认真组织项目部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图纸预审,为参加图纸会审做好准备。
⑸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负责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指导和监控工作。
⑹认真负责解决、处理和协调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技术质量问题。
C、生产计划部门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副经理的领导下,认真落实项目质量目标。对工程施工质量负主要责任。
⑵负责具体落实月、旬作业计划,积极协助项目副经理搞好生产调度工作。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抓好分部分项质量管理工作。
⑶认真贯彻公司质量方针,做好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监督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协调工种配合工序衔接工作。
⑷认真负责落实和检查产品保护措施的落实以及产品标识等工作。
⑸参与分部分项工程的检查、评比和考核工作。
D、技术质量部门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技术质量工作,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
⑵参与工程技术文件(技术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特殊工序作业指导书,技术质量交底等)的编制工作。
⑶负责主要工序的技术质量交底工作。指导、检查专业工长向施工班组进行质量技术交底工作。
⑷主管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试)验工作,组织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实测、实量)和评定工作。
⑸负责检测、试验计量等设备、器具的管理工作。
⑹负责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复核、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鉴定工作。
E、材料设备部门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副经理的指导下,严格、认真执行公司ISO质量体系文件关于“采购”、“业主提供的产品”的控制程序,确保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和设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⑵负责各种材料机具设施等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验收、验证工作和管理工作。及时索取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和材质证明、相关的技术资料。
⑶负责按施工总平面图堆置各种物资,并做好各种物资的试验状态标识,以及物资转移标识工作。
⑷负责劳动保护,安全设施和文明施工所需物资的计划编制、管理供应工作。
F、质量员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公司所制定质量方针,努力完成本项目质量目标。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⑵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应认真、负责、严格按原则和标准办事。严把工序和产品质量关,有对产品质量的否决权,有越权反映质量的报告权。
⑶负责施工过程的跟踪检查,最终产品(分项、工序)的检查工作,对检查到的质量问题,签发“不合格品(工程)处置单”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
⑷认真进行分部分项工作的检查、验收工作,做好产品质量标识并如实填写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表。
G、专业工长质量职责:
⑴在项目部副经理的领导下,对分管的单位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负主要责任。
⑵在安排施工生产工作的同时,必须抓好质量管理工作。分部分项工作施工前认真向施工班组进行书面质量、技术交底工作。
⑶认真落实和执行工序,作业指导书等各种技术文件,严格组织施工班组按照图纸和相关的标准图集、规定、规程要求施工。
⑷负责工序质量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材料维护和产品的保护工作。参与质量评定、考核工作。
⑸组织施工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工作。认真做好施工日志记录。
H、资料员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严格按ISO质量体系文件中“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的规定,做好质量体系文件和工程技术文件的标识及收文、发文记录。
⑵负责工程技术资料、质量保证资料以及施工管理资料的整编、装订、保管,做到各种资料齐全,真实,清晰,规范并符合资料档案的要求。
I、试验员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进场原材料的取样送试工作,对材料试验和试块制作负主要责任。
⑵负责现场试验设备、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检验和保管工作,如实做好使用和维护记录。
⑶负责砼、砂浆级配的申请、报送、试块的制作、养护和送试工作。
⑷负责材料试验,检验记录填写,试验结果的统计和汇总报告工作。
J、材料员质量管理职责:
⑴在项目部副经理的领导下,负责现场材料的保管、防护和发放,做到帐物相符,标识明确。
⑵做好特殊材料的维护并如实填写维护记录。做好防火、防潮、防漏、防毒、防腐和防失效工作。
L、班组长质量管理职责:
⑴加强班组职工的质量教育工作,使班组职工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质量意识。
⑵加强班组施工中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按操作规程要求施工。
⑶认真进行质量自检和互检,以及与兄弟班组交接检工作,确保不生产不合格品。
⑷积极组织和带领班组职工参加质量竞赛活动,经常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提高班组职工的操作水平。
第二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一、监控系统
1.1系统构成
本方案采用数字化的监控系统,系统主要由彩色摄像机、视频编解码器、视频管理服务器、数据管理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监视器及相关软件等组成。整个系统中从功能上大致分存储设备、管理设备、前端设备、传输设备。
1.2前端摄像机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固定枪机、半球机、智能高速球机、隐蔽摄像机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体现球机的灵活性,固定摄像机的准确性,半球机的美观性,隐蔽摄像机的隐蔽性,彩色摄像机的高层次感和可观察性。
传输设备传输设备由编、解码器及网络交换机组成。系统视频图像经过编码器进行H./MPEG4/MJPEG编码格式编码之后,输出了2路数据流,其中一路为基于LDP的组播实时流,传输至后端网络后可供后端VC客户端直接调阅查看和通过解码器输出到电视墙上:而另一路使用基于TCP的iSICI存储流,经过交换机以数据块的形式直接写入IPSAN中。
整个系统中,视频流在网络上的传送是不需要流媒体服务器转发的,视频图像显示延时不超过ms,这样保证在图像时延上满足本次监控系统的要求。
1.3管理设备
本工程的管理设备即为服务器及各授权的工作站。通过操作工作站上的监视系统软件,控制解码器的输出监视视频。
1.4监视显示设备
本工程的显示设备分为二组,一组设置为液晶监视器组成的电视墙及一组设置为液晶监视器组成的显示单元,电视墙位于一层安保监控中心及监视显示单元位于一层羁押监控室,系统通过同轴电缆将解码器的视频信号传输至该显示单元。
1.5电源
系统电源由机房工程系统提供.ACVUPS电源到计算机中心以及各层弱电井的配电箱。前端摄像机电源由弱电井的UPS配电箱供给。
2、系统业务流程
本次解决方案采用IP智能监控系统,借鉴NGN(下一代通讯网络)架构,采用视频流控制和承载交换相分离的机制,可以高质量的实现各种监控业务,包括实时监控、视顿信息存储及历史视频流回放等。其中VM视频管理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信令控制和管理核心,所有监控的控制流都由VM视频管理服务器处理。
DM数据管理服务器作为存储系统的管理核心,可以对分布式部属的IPSAN网络存储设备中存储资源进行统一的存储资源管理,灵活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中的实时监视流则是通过IP网络进行以分布式的交换和处理。
本套系统基于单播网的业务流处理机制一实时监视流与存储流分开处理,系统管理和业务流程如下所述:
(一)实时视须流
实时流具有偶发性,并具备大收敛比,可通过P网络组播实现实时图像流的分发功能支持大规模监控,减少传统方案的瓶颈和图像的延时。
(二)存储视频流
视频存储流采用文件方式直接写入存储中,充分发挥IPSAN存储的高效、可靠和可扩展性,解决大容量存储中间服务器的瓶颈问题。
(三)点播回放流
视频管理客户端和解码器通过UDP单播访问EC编码器,引入相应监控场景的音视频流,从而实现实时查看不同监控场景的功能。
(四)控制流
视频监控系统包含的管理服务器和软件有:数据管理服务器(DM)、视频管理服务器和视频管理客户端,它们之间以及与系统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信息通过控制流交换。
2.2系统性能
2.2.1图像质量清晰
I智能监控系统采用一次编码,避免了传统监控系统因为多级级联而造成的图像质量急剧下降的现象,最大限度地还原图像的真实情况。并可提供FULLD1高清晰图像分辨率,为用户提供DVD画质的高清晰图像。
2.2.2系统高可靠性
系统中音视频流并不在数字监控视频管理服务器上集中处理,而是通过网络的处理交换以分布式的形式分发出去,避免了由于视频交换服务器的处理性能而造成的瓶颈问题。
监控媒体终端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保证了设备的可靠性。核心管理服务器采用了高处理性能服务器,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系统采用了1P-SAN作为监控数据存储设备,系统支持RAID
0,1,5,10,50,支持RAID容量在线动态扩展功能:系统支持硬盘在线热插拔,支持硬盘电源短路保护,支持系统启动时硬盘顺序加电,提供更全面的硬件保护手段:系统可选冗余热插拔电源,支持电源自动故障切换,并支持外接UPS,避免电源故障带来的系统异常。系统的多种可靠性技术的设计保证了监控数据最大的可靠性。
采用端到端的IPSAN存储方式,在编码器上直接支持1SCSI协议和IPSAN存储,直接将块数据存储到IPSAN盘阵上,没有任何中间环节,加上IPSAN存储设备本身多种冗余技术(电源、RAID),既保证了存储的效率也保证了存储的高可靠性,分布式部署IPSAN设备、在线容量扩展技术和完善的容灾备份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数据可靠性,同时和管理软件的无缝集成,保证了IPSAN系统和监控系统的充分融合。而基于块数据的检索技术可以满足实时回放(秒级)的实战需求,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2.3集中化管理
系统针对不同的用户可以采用域管理、用户管理和云台控制冲突管理等多种权限管理模式。不同的用户可以根据指定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
系统根据用户业务管理模式的特点,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方式。通过视频管理服务器和数据管理服务器DM不仅可对前端设备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还可对分布在各区域的存储终端设备进行远程的集中管理。用户只需要在一台客户端上就可以对整网设备进行批量配置下发、远程升级、远程操作、业务实现等操作。
2.4良好的系统开放性
整个系统采用国际标准P传输协议,提供业界标准设备接口,用户选择设备的灵活性大,升级扩容方便:图像编码和传输协议均采用国际标准,前端设备扩容简单方便,可灵活增减;整个系统可通过第三方开放接口提供业务应用开发,也可以参与矩阵、光端机、DVR等其他厂家的系统控制。
2.5全系统时钟同步
不但所有管理服务器之间时间自动同步,监控媒体终端上还有OSD叠加视频时钟,也和系统管理服务器同步,这个功能在视频监控管理和事件发生后查找证据上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2.6系统性能标准
系统所使用设备的视频输入、输出阻抗以及部件、电缆的特性阻抗均为75Q;
系统选用的各配套设备的性能及技术要求协调一致,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在摄像机的标准照度下,监视电视图像质量按五级损伤标准评定,本系统图像质量应不低于4级;
2.7路视频编码器
高清晰度的动态视须质量,多路接入,丰富的网络接口及特性适应多种组网环境。同时支持IP单插、组播等传输方式,满足不同网络环境下的灵活组网。
多种智能存储写入功能,中间不需要视频服务器进行转换,既节省了用户在视频服务器上的投资,又简化了系统架构,使得系统更具备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适合于各种规模的监控需求。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支持远程配置和管理,可以远程改变图像制式、亮度、编码图像分辨率、带宽、码流格式等参数,便于于远程管理及维护。
二、综合布线系统
2.1系统构成
系统根据本大楼的性质、使用功能、环境安全条件以及考虑到近期实际使用和中远期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系统布局和管线配置。系统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
综合布线系统考虑大楼内语音、数据、图像业务与外部通信的连接。系统数据传输主干采用室内、外万兆光缆,支持多媒体数据传输、构建万兆以太网;
语音传输主干采用大对数电缆,保证语音传输的质量:水平配线架采用快接式配线架,线缆具有优异传输性能,数据系统满足增强型六类标准,语音系统要求满足超五类标准。所有信息点接口采用标准化模块,楼内的分配应考虑信息点到配线架距离不能超过90米为原则进行设置。整个系统具有高带宽、高稳定、高扩展的优良特点,系统享有20年或以上的生产厂商产品质量保证。
本项目综合布线系统共分为六个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主干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管理子系统。系统应根据相关标准设计、安转及测试,系统汇总语音及数据系统,从而组成一个模块化、系统化灵活性极高的综合布线系统,能够连接及支持语音、数据及图像信息。综合布线系统产品采用成熟产品并有成功项目案例,同时充分考虑将来网络结构改变、扩容及配合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达到平滑过度的可行性。
2.2系统特点
2.3.1工作区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内的工作区子系统的语音及数据全部采用增强六类万兆屏敲模块,便于数据和语音的互换,面板应外观大方,并可采用不同的颜色以区分语音和数据信息点。光纤点使用LC双工模块。
性能超过了增强型六类1一25OMz频率带宽的部件标准,使用带宽可高达MHz,可利用一把平口虎钳同时端接起4个线对。模块为度全屏蔽模块,后有保护端接盖可减轻外来张力。
信息面板兼容各种不同的模块,包括语音、数据、光纤及AP模块,面板有单口、双口可选。
2.3.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示意图水平子系统为从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间的水平线缆。水平子系统全部语音线缆采用超五类线缆,信息发布系统和查询系统中的设备采用七类线缆,数据线缆和AP点均采用七类屏蔽线缆,七类线缆带宽MIHz,高于七类标准的60OMIHz,也高于数字电视的MHz,为未来使用网络传送数字电视等高带宽应用留有充分余量。到桌面的光线采用室内4芯万兆多模光缆。3.3.3管理子系统
管理区子系统由分散在各楼层的分配线间组成,负责楼层信息点的配线管理。
分配线间中数据水平线端接使用24口增强式六类RJ45模块式配线架。插座卡接进空位之后,弹性接地片和接地杆可以保证每个插座和线缆都能完全地接地,得到最大限度保护而抑制住外部串扰;
语音水平线缕模块配线架使用24口RJ45超五类模块式配线架,可与数据配线架匹配安装;语音垂直线采用19英寸50口RJ45模块式语音1U配线架;
光纤端接箱采用机架式的,U类型,带抽屉伸缩型,从机架前后2个方向均可抽出管理。单个配线架可端接24到72端口光纤,光纤采用熔接方式、LC头;
2.3.4主干子系统
千线子系统为各楼层分配线间至总配线间之间的线缆,可分为数据主干及语音主干。垂直数据主干采用24芯多模万兆光缆为主,搭配少量的6芯多模万兆光缆。语音主干采用3类大对数UTP,所有主干线缆要求无中间连接点。2.3.5设备间子系统
语音和数据的主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备间的数据主配线设备(光纤配线架)、语音主配线设备(配线架)及相关支撑硬件组成。
设备间子系统所有设备安装在19”标准落地机柜和挂墙式机柜中。机柜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4,抗冲击能量大于2J,玻璃钢柜门由锁定装置控制,机柜内装有照明灯、电源插座、风扇等配件。机柜正面安装玻璃门,使管理人员能够在不打开机柜的时候就可以看清面板上的跳线情况,看到网络设备的工作状态。
由于机柜为全封闭型,使所有线缆(大对数双绞线和跳线)均被封闭在机柜内,无关人员不可能接触到布线系统,使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设备间管理子系统语音和数据部分均设在办公楼4层计算机中心机房。内设网络主干交换机、光纤配线架、铜缆配线架等。
2.4主要产品技术性能
所有连接有源设备与端口插座的设备线不超过5米,采用增强型六类万兆屏蔽跳线。数据跳线选用两端RJ45接口,用于连接网络设备和配线架,并能符合ANS1/TIA/EIA-和ISO/IEC的要求,抗折弯护套可以缓解张力,并有插入保护,插头有金属线对隔离装置,能提供国外第三方实验室ET1.认证检测报告:语音跳线采用原厂生产的RJ45超五类跳线,符合语音跳接要求,语音端接可靠,连接稳定。
线缆采用丝网整体屏蔽加金属箔线对屏蔽的双重屏敲方式。线对具有单独屏蔽铝箔层,整体线缆有镀锡铜网屏蔽,外皮有连续米标。由于采用这种屏蔽方式,无论是对于信号的线缆内部串扰还是成捆线缆的外部串扰,都有非常优秀的性能提升。特别适用于10G等高速网络。
线缆带宽达到MHz,高于七类标准的6OOMHz,也高于数字电视的MHz,为未来使用网络传送数字电视等高带宽应用留有充分余量。
语音配线架全部选用19英寸语音配线架,语音配线架按每话音端口1:2比例配置,每个配线架是含50口RJ45模块的语音1U配线架,每个语音配线最多可以安装对电话线,并可以配有语音标签。RJ45的跳接方式可以大大方便最终用户,高密度的配线架使得我们既可以为用户以后的扩容做充分的准备,可以更好的节省机柜的空间,直接可以为用户节省成本。
2.5安装标签
对所有的机柜/配线架/地面信息竭口予以标识,所有使用的标签应为专用机器打印。
(1)标签打印在永久的粘贴性的标签上,并用永久性防水薄膜覆盖。(2)所有电缆应单独标签,施工过程中要求每30米做好线缆标签,终端的配线架、机柜等设各都要用标签子以标识,所有插座端口须用安全的固定的标签加以标识。所有的跳线标识也单独编号。
2.6机柜
中心机房服务器机柜采用42U,**,内含2条10位防雷PDU电源,其他标配:机房配线机柜和分配线间机柜采用42U,**,内含2条6位防雷PDU电源,配前后走线栖,其他标配:机柜数量根据配线架和理线器以及网络设备的情况合理配置。机柜外壳的防护等级不低于1P23,抗冲击能量大于2J。机柜前后门采用通风网状门,便于机柜内设备故热。
三、门禁管理系统
3.1门禁管理系统组成
门禁管理系统主要由门禁系统服务器及管理工作站、门禁管理软件及选件、门禁网络控制器、读卡接口模块、读卡器、电锁、开门按钮组成。
门禁系统管理工作站:管理工作站负责证卡制作和授权发卡:门禁系统管理软件及选件:包含门禁系统的服务器软件、用户端软件、系统选件、门禁管理工作站的操作系统以及数据库软件等;
门禁网络控制器:由网络控制器组成,是该控制器及其下属控制器与服务器通信的网关。所有控制信息包括设置参数、持卡人记录,准入等级、准入时间表和所有其它与系统有关的操作数据均从服务器下载。门禁网络控制器自带网卡,通过10BASE-T以太网实现数据通信,控制器实时监控所有的设备通道通信,在与服务器通信中断时保存相关事件信息,通信恢复后自动上传到服务器。每个网络控制器可以连接多达8个读卡控制器;
双门读卡控制器:一个读卡控制器支持2个单向刷卡的门禁点,用于连接读卡器或读卡器/键盘、门磁、出门按钮和门锁控制,以及报警I/0点;
读卡器:用于识别持卡人的感应卡,采用Wiegand格式将卡的ID号发送给控制器,每个门禁点至少需要一个:
感应卡:本项目采用PhilipsMifarel卡:
电控锁:控制门锁开关的电子装置,每个门禁点至少需要一把:电锁采用电插锁或磁力锁,电锁内置门磁。电锁具体形式根据门的形式来确定,鉴于目前门的类型(如单门/双门、玻璃门/木门等)暂不完全确定,本次投标要求按照电磁锁设置
出门按钮:用于触发开启门锁的按钮,每个单向剧卡的门禁点至少需要一个;
网络通信设备:包括TCP/1P局域网/广域网、设备层网络,以及读卡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的线缆、交换机、接口等。
3.2门禁系统容量
门禁点:本项目门禁系统具备支持0个以上门禁点的能力,以方便今后系统的扩容需求;
输入/输出点:每个读卡控制器至少配备8个输入点和8个输出点,用于接门磁开关、出门按钮、电锁、玻破按钮等设备:
持卡人容量:每台网络控制器至少可以管理了张卡的出入,同时持卡人容量可扩充;
事件记录:在门禁网络控制器与电脑离线的情况下,控制器至少能够保存0条以上最新记录:
工作站、操作员的容量:为使门卫、控制中心以及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对系统进行监控管理,系统允许至少20台工作站同时运行。
门禁系统要求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人性化工作模式,体现为管理、控制及执行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犹如树形结构,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为满足通信及功能要求,消除通信瓶颈,对各层的通信描述如下:
控制层:由网络控制器组成ARCNET环型局域网,具有双通道和双向通讯功能。控制层是智能化安全集成管理系统的决策机构,控制器完全脱离电脑运行,与管理层的关系只是接受下载的参数以及报告本控制器及其下属设备发生的事件。为了实现扩展性及模块化的需要,网络控制器能够互相联网,实现网内资源的共享及调用。控制层网络传输的速度每秒不低于K。
设备层/执行层:连接在网络控制器下,由读卡控制器或输入/输出控制器等设备控制器组成具有双通道和双向通讯能力的RS-子网。执行层直接连接系统的前端设备(如读卡器、出门按钮、门磁开关、报警探头等),执行层的所有操作由控制层决策。执行层网络传输速度每秒不低于38.4K。
3.3通信及线路
管理层采用TCP/IP协议以太局域网/广域网,与控制层的通信也采用TCP/IP协议。
控制层及执行层线路要求具有容错和监测能力。控制层及执行层要求采用具有双向通讯能力的环形通道结构,当某一点遭到破坏或其它原因发生断路时,立即向中心报告线路故障,并确保在线路抢修的同时,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通讯。
所有的输入点(门磁、出门按钮、报警按钮、报警探头等)的线路具备监测能力,及时发现线路的短路或断路等故障或破坏。
3.4集成与联动要求
系统内集成项目要求:系统本身已经集成以下子系统:门禁控制系统、报警系统、电梯控制、卡证制作、门卫人像识别、DVR事件现场图片显示等;
链接:可以通过门禁、报警设备的任何事件或不同人的刷卡触发相应的指令集。要求链接可以在控制层网络内脱离电脑自动完成;
编码接口协议:系统具有用户自定义ASCII编码功能,以实现系统与闭路电视监控、DVR、GMS短信消息、电子邮件、LED显示系统或其它系统进行联动,同时杜绝繁杂的硬线连接。
对外集成:提供对外编程接口开发工具或OPC协议等,以实现将来更高的IBMS集成,或其它二次开发应用。
3.5门禁系统特点
开门特权功能:门禁点在正常状况下,如果门敞开时间过长,将会通过读卡器上的蜂鸣器发出报警。而在上班时间经常希望将门敞开且不发出烦恼的声音。开门特权功能使得持卡人能够通过连续2次刷卡,使门锁保持常开而不报警,如果再连续2次刷卡,门禁则恢复到正常状态。
进出模式:同一扇门进出都要求刷卡。
卡与密码:在不同的时间段实现只刷卡、只密码、卡与密码同时使用等组合。
卡启、停时间定义:定义卡的启用、失效时间,以及休假时间(在休假期间卡停用)。
门禁级别定义及分配:以一周及假期的不同时段为时间表,用于相应的门禁点形成门禁级别。系统在持卡人定义上可分配相应的门禁级别。
持卡人特权定义:可以定义其开锁特权、高安全特权、防回传特权、隐蔽特权等。
持卡人信息定义:可定义相关的持卡人信息。系统具有允许用户自己建立持卡人信息域的功能。
四、停车场管理系统
4.1智能停车场设备安装技术措施
4.1.1安全岛制作。
4.1.2按现场实际需要绘制安全岛及管线预埋设计图,安全岛的样式可在附图中进行选择。
4.1.3如果是在松软的泥土地面上建安全岛,须将地面挖深50cm,并用混凝土浇注;如果在混凝土或很厚的石头地面建安全岛,须制作间隔10cm密度的钢筋网,且钢筋网要深入地面。
4.1.4用木板沿安全岛形状线条围起一个高10cm的框架模板。
4.1.5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管线的预埋,在安全岛上预留检查手井,手井尺寸为*,然后从手井布管到各安装设备的基础,预留的管口的出端要高出地面3cm,管口用绝缘胶布进行封口处理。
4.1.6、用水泥、石子、沙子比例为1:1:1的混凝土浇注用木板围起的安全岛框架,浇注完后找出水平面。至少一个星期后,等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干燥后,用高标号水泥抹平安全岛表面。
4.1.7、在安全岛侧面刷黄黑30cm相间的路标漆,等干燥后,安全岛就制作完成了。
4.2道闸安装及接线
4.2.1、将读卡机、道闸平放在地面上、读卡机基础上、道闸基础上、安全岛上,根据已经确定的安装位置,摆放好道闸,打开道闸的门,用铅笔在固定孔上画好固定螺丝的位置,将道闸移开用中14的冲击钻头打好固定螺丝孔,注意防止安装位置下的管线被损坏,再用中12膨胀螺丝固定闸机,每个螺丝上一定要加装垫片、簧垫,固定好闸机。固定好后,用手推一下闸机,确保闸机安装牢固。闸、读卡机垂直于水平地面倾斜度不大于1°,道闸杆垂直于车行方向,垂直度误差不得超过1°,读卡机、道闸不得超出车道黄线,各设备垂直投影不能超出安全岛。
4.2.2、接线前检查机箱内线标识是否清晰,否则请做好线标。
4.2.3、测量线到机箱接线端子长度,留1米余量的线后剪断多余的线。
4.2.4、用压线钳把套上线鼻子的线压好,再把压上线鼻子的线依照接线图接到机箱端子上。
4.2.5、检查接好的线是否接正确,是否端子未拧紧。
4.2.6、电源线与控制线、通讯线、对讲线分开布分管敷设,严格按强弱电分开布设的规范进行施工。
4.2.7、读卡机、道闸电源地一定要与接地端接触良好,保持与大地通畅,可以与V的地共在一起,但一定要保持接地端接地良好,通讯线屏蔽层一端接地,禁止两端接地。
4.3地感线圈安装
4.3.1、制作地感线圈前要考虑以下几点:
4.3.1.1、在周围50cm范围内不能有大量的金属,如井盖、雨水铁沟盖板等。4.3.1.2、周围1米范围内不能有超过V的供电线路。
4.3.1.3、制作多个线圈时,线圈与线圈之间的距离要大于2米,否则会互相干扰。
4.3.2、按照图纸在路面上规划好地感线圈尺寸的线条,用路面切割机按线条切割方形的线圈槽,要求如下:
4.3.2.1、停车场中如果是长方形形状,地感线圈大小一般为1.2米宽、1.8米长左右,如果为矩形形状,地感线圈大小一般为0.8米宽、2米长左右,夹角为45度。
4.3.2.2、转角处切割1Ocm*10cm的倒角,防止坚硬的混凝土直角割伤线圈。4.3.2.3、槽的深度为4cm,线圈槽宽度为0.3-0.5cm,(以切割片切割的宽度为准),线圈引线槽的宽度为1cm,深度和宽度要均匀一致,应避免忽深忽浅、忽宽忽窄的情况。
4.3.2.4、切割完毕的槽内不能有杂物,尤其不能有硬物,要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烘干。
4.3.2.5、地感线圈的引线槽要切割至安全岛的范围内,避免引线裸露在路面。
4.3.2.6、入口控制机的的地感线圈中心和控制机的中心对齐,自动道闸的地感线圈横跨控制机一般按1(杆前):2(杆后)的比例来分-
4.3.3、线圈槽切割好并清洗干燥后,要及时埋设线圈,防止杂物掉入槽内,按如下步骤制作地感线圈:
4.3.3.1、在清洁的线圈及引线槽底部铺一层0.5cm厚的细沙,防止天长日久槽底坚硬的棱角割伤电线。
4.3.3.2、选择合适的线圈线,一般选择BV1.Omm的单股铜芯线,外皮能耐磨、耐高温,防水。
4.3.3.3、在线圈槽中按顺时针方向放入4-6匝(圈)电线,线圈面积越大,匝(圈)数越少。放入槽中的电线应松弛,不能有应力,而且要一匝一匝地压紧至槽底。
4.3.3.4、线圈的引出线按顺时针方向双绞放入引线槽中,在安全岛端出线时留1.5米长的线头。
4.3.3.5、在绕制线圈时,要留出足够长度的导线以便连接到环路感应器,又能保证中间没有接头。绕好线圈电缆以后,必须将引出电缆做成紧密双绞的形式,要求最少1米绞合20次。否则,未双绞的输出引线将会引入干扰使线圈电感值变得不稳定。输出引线长度一般不应超过5米。由于探测线圈的灵敏度随引线长度的增加面降低,所以引线电缆的长度要尽可能短。
五、一卡通系统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1管线安装
5.1.1、门禁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得倾斜,并应有明显标志。安装在轻质隔墙上,应采取加固措施。引入门禁控制器的电缆或电线,配线应整齐、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固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不易褪色:端子板与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二根;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cm余量;导线应绑扎成束:导线引入线穿线后,在进线管处应封堵。
5.1.2、门禁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电源连接,严禁用电源插头,主电源应有明显标志:门禁控制器的接地牢固,并有明显标志。
5.2前端设备安装
5.2.1、在读卡器感应范围内,切勿靠近或接触高频或强磁场,并需配合控制箱的接地方式。
5.2.2、出门处安装出门按钮。
5.2.3、电磁锁安装在门和门框的上沿。
5.2.4、为保证安全性和美观性,控制器和电源箱可采用现场安装或安装于弱电井内。
5.3系统调试
5.3.1、系统安装完成后,先把一路门禁读卡器信号接入主机,然后单独检测该路门禁读卡器情况,有无漏报、误报情况发生。这一路检测没问题后在接入另一路,如此这样,把每一路都单独检测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把所有线路接齐。
5.3.2、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使用人员的权限分别授权,如部分人员可以在任意时间进出任意的地点,普通人员只能凭授权卡在授权时间内进出授权范围。当所有门禁点的正常开启和非法开启时,查看控制中心电脑是否有纪录。
5.3.3、尝试中心电脑因故障或其它原因不能和控制器连接,控制器是否可以独立纪录所控制门点的相关信息,当中心电脑连接后,所有信息是否可以自动上传,是否可以保证信息纪录的完整性。
六、机房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6.1施工流程
6.2、施工方法与工艺措施
6.2.1、等电位均压带制作
6.2.1.1、机房地板或地面应有静电泄放措施和接地构造,防静电地板、地面的表面电阻或体积电阻值应为2.5×10至1.0×,且应具有防火、环保、耐污耐磨性能。
6.2.1.2、等电位联结网格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2的铜带或裸铜线,并应在防静电活动地板下构成边长为0.6-3m的矩形网格。
6.2.1.3、铜排之间连接采用钻孔,螺丝拧紧,要求更高的可采用氧焊焊接。6.2.1.4、等电位联结带、接地线和等电位联结导体的材料和最小截面积应满足下表要求。
6.2.1.5、每台电子信息设备(机柜)应采用两根不同长度的等电位联结导体就近与等电位联结网格连接。机房四个角的静电地板支撑架应采用不小于6mun’的铜芯线连接到均压环上。
6.2.1.6、等电位连接带应与地绝缘悬浮安装。
6.2.1.7、接地引线与接地极相连之前,宜安装接地连接箱,作为接地阻值的测试点。
6.2.2、汇流排施工
6.2.2.1、在机房设置两块汇流排,规格为80×8mm铜板(两块铜板焊接),长20-30厘米,把汇流排与等电位均压带连接。通过等电位联结导体将等电位联结带就近与接地汇流排、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等进行连接。
6.2.2.2例1:机柜内汇流排接线连接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机柜内设备均用接地线缆(4mm2〉与机柜内总接地排进行连接,之后总接地点有一根很粗的电缆(10mm2)截面积,直接连接到防静电地板下面的机房环流排,保持与机房处于等电位状态。
6.2.2.3、例2:线管之间接地跨接:
从上图可以看出,线管与线盒间用管箍紧密结合,线管与线盒、线管与线管见均用接地线缆进行跨接处理。但该处接地线缆跨接过紧,稍显不足。接地线缆规格为2.5mm2
6.2.2.4、例3:防静电地板与汇流排之间的连接:
从上图可以看出,防静电地板的其地板支架与其相近的汇流排通过6mm2接地线缆进行连接。
6.2.3、大楼接地体电阻测试
6.2.3.1、测试步骤
6.2.3.1.1、检查仪表,确保仪表连线与接地极E’、电位探棒Р^和电流探棒C’应牢固接触。
6.2.3.1.2、仪表放置水平后,调整检流计的机械零位,归零。
6.2.3.1.3、将“倍率开关”置于最大倍率,逐渐加快摇柄转速,使其达到r/min.当检流计指针向某一方向偏转时,旋动刻度盘,使检流计指针恢复到“0”点。此时刻度盘上读数乘上倍率档即为被测电阻值。
6.2.3.1.4、如果刻度盘读数小于1时,检流计指针仍未取得平衡,可将倍率开关置于小一档的倍率,直至调节到完全平衡为止。
6.2.3.1.5、如果发现仪表检流计指针有抖动现象,可变化摇柄转速,以消除抖动现象。
6.2.3.2、接地电阻测试要求:
6.2.3.2.1、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6.2.3.2.2、安全工作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6.2.3.2.3、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
6.2.3.2.4、防雷保护地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6.2.3.2.5、对于屏蔽系统如果采用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
6.2.3.3、汇流排与接地点进行连接。
如果测试结果满足上面的要求,可将汇流排直接与大楼接地体进行连接。连接采用铜质接地线不应小于50mm(通常采用2根25mm铜芯线在地网上取两个不同的接点)。如测试电阻不能满足该要求,则应单独制作接地体。
6.2.4接地体制作
6.2.4.1、当大楼接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单独制作接地体,接地排连接方式见下图:
6.2.4.2、接地排铺设要求:
6.2.4.2.1、接地体应离机房所在主建筑物3-5m左右设置:
6.2.4.2.2、在地面挖深约0.8M、长2M、宽2M地沟,如上图所示,在如图所示位置均匀置入9根1.5M长2”镀锌管(入地沟下约mm),然后在约离地面80Omm处、30Omm处分别焊接12根40*4镀锌钢板:各接地模块的极芯互相并联或与引下线连接时采用40*4镀锌扁钢焊接。焊接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6.2.4.2.3、在镀锌板上焊接后
引出一根40*4镀锌板,出地面约1M左右作为接地连接、测试点。
6.2.4.2.4、在地网焊接时,焊接面积应≥6倍接触点,焊接处清除焊渣,且焊点做防腐蚀防锈处理;涂上防锈。
6.2.4.2.5、土壤采用敷设降阻剂法(撒盐、然后洒水〉提高导电性能,使接地电阻≤2Ω.
6.2.4.2.6、坑槽回填采用导电状态较好的新粘土和降阻剂为填料。回填时应分层操作,回填30厘米,适量加水夯实。
6.2.4.2.6、接地电阻测试:用地阻仪测量地网的工频接地电阻,以验证地网的设计和施工质量,若未达到预期的指标应及时分析原因和针对原因采取弥补措施。
6.2.4.3、地网连接到机房的接地主干线。
铜质接地线不应小于50mmm2(通常采用2根25mm铜芯线在地网上取两个不同的接点)。地网到机房的接地线应全线穿管,进入机房连接到均压环上。
6.2.5、配电箱安装技术措施
6.2.5.1、一般要求:
6.2.5.1.1、配电箱应安装在安全、干燥、易操作的场所,在同一建筑物内,同类盘的高度应一致,允许偏差为10毫米。
6.2.5.1.2、暗装配电箱所需的木砖及铁件等均应预埋。挂式配电箱采用金属膨胀螺栓固定。
6.2.5.1.3、配电箱带有器具的铁制盘面和装有器具的门及电器的金属外壳均有明显可靠的PE线接地。PE线不允许利用盒、箱体串接。
6.2.5.1.4、配电箱上配线需排列整齐,并绑扎成束,在活动部位应该两端固定。盘面引出及引进的导线留有适当的余度,以便检修。
6.2.5.1.5、导线剥线处不应伤线芯或线芯过长,导线压头应牢固可靠,多股导线不应盘圈压接,应加装压线端子(有压线孔者除外)。如必须穿孔用顶丝压接时,多股线应涮洗后再压接,不得减少股数。
6.2.5.1.6、配电箱的盘面上安装的各种刀闸及自动开关等,当处于断路状态时,刀片可动部分均不应带电(特殊情况除外)。
6.2.5.1.7、配电箱上的电源知识等,其电源应接至总开关的外侧,并应装单独熔断器(电源侧)。盘面闸具位置应与支路相对应,其下面应装设卡片框,标明路别及容量。
6.2.5.1.8、接零系统中的零线应在箱体(盘面上)引入线处或末端做好重复接地。
6.2.5.1.9、零母线在配电箱上应用零线端子板分路,零线端子板分支路排列位置,应与熔断器相对应。
6.2.5.1.10、当PE线所用材质与相线相同时应按热稳定要求选择截面不小于下表所列数值:
6.2.5.1.11、PE线若不是供电电缆或电缆外护层的组成部分时,按机械强度要求,截面不小于下列数值:有机械保护时为2.5mm;无机械保护时为4mm。
6.2.5.1.12、配电箱上的母线涂黄(A相)绿(B相)红(C相)蓝(N零线)等颜色,双色线为保护地线(黄绿、也称E线)。
6.2.5.1.13、配电箱安装固定牢固、平正,漆锤直度允许偏差为3mm。
6.2.5.1.14、固定面板的机螺丝,采用镀锌圆帽机螺丝,其间距不得大于mm,并均匀的对称于四角。
6.2.5.1.15、配电箱上电具、仪表要牢固、平正、整洁、间距均匀、铜端子无松动,启动灵活,零部件齐全。其排列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6.2.5.2、弹线定位:根据设计要求找出配电箱位置,并按照箱的外形尺寸进行弹线定位;弹线定位的目的是对有预埋木砖或铁件的情况,可以更准确的找出预埋件,或者可以找出金属胀管螺栓的位置。
6.2.5.3、明装配电箱;
6.2.5.3.1、将角钢调直,最好尺寸,划好锯口线,锯断煨弯,钻孔位,焊接。煨弯时用方尺找正,再用电(气〉焊,将对口缝焊牢,并将埋注端做成燕尾,然后除锈,刷防锈漆。再按照标高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将铁架燕尾端理注牢固,埋入时要注意铁架的平直程度和孔间距离,应用线坠和水平尺测量准确后再稳注铁架。待水泥砂浆凝固后方可进行配电箱的安装。
6.2.5.3.2、金属膨胀螺栓固定配电箱:采用金属膨胀螺栓可在混凝土墙或砖墙上固定配电箱。其方法同第二条。
6.2.5.4、配电箱的固定:参建电气施工方案5.2.6电源防雷器安装:参建电气施工方案5.2.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2.7.1、等点位均压环网格过于稀松
6.2.7.2、工艺不能满足要求,焊接搭接倍数不够。
6.2.7.3、各种支架交装不合规范,松动、间距过大不均匀。
6.2.7.4、各种接地预埋件漏留或保护不严人为损坏,接地线施工不全,漏、错现象时有发生。
6.2.7.5、接地测试不合格或者接地测试数据不准确。
6.2.8、质量要求:参建电气施工方案
6.2.9、防静电地板技术措施
6.2.9.1、对铺设场地的要求:
6.2.9.1.2、地板的铺设应在室内土建及装修完毕后进行;
6.2.9.1.3、地板应平整、清洁、干燥、无杂物、无灰;
6.2.9.1.4、布置在地板下的电缆、电器、空气等管道及空调系统应在安装地板前施工完毕;
6.2.9.1.5、重型设备基座固定应完工,设备安装在基座上,基座高度应同地板上表面完成高度一致;
6.2.9.1.6、施工现场备有V/50Z电源和水源。
6.2.9.2、施工步骤
6.2.9.2.1、认真检查地面平整度和墙面垂直度。如发现不符合施工要求,应向甲方有关部门提出。
6.2.9.2.2、拉水平线,并将地板安装高度用墨线弹到墙面上,保证铺设后的地板在同一水平面上,测量室内的长度、宽度,并恰当选择铺设基准位置以减少地板的切制。在地面弹出安装支架的网格线。
6.2.9.2.3、将要安装的支架调整到同一需要的高度并将支架摆放到地面网格线的十字交叉处。
6.2.9.2.4、用螺钉将横粱固定到支架上,并用水平尺、直角尺逐一矫正横梁,使之在同一平面上并互相垂直。
6.2.9.2.5、用吸板器在组装好的横梁上放置地板。
6.2.9.2.6、若墙边剩余尺寸小于地板本身长度,可以切割地板的方法进行拼补。
6.2.9.2.7、在铺设地板时,用水泡水平攸逐块找平,地板的高度靠支架调节6.2.9.2.8、在机房放置较重设备时,应在设备基座的地板下加装支架,以防地板变形。
6.2.9.2.9、活动地板需要切割或者开孔时,应在开口拐角处应用电钻打6一
8圆孔,防止贴面断裂。6.2.9.3、地板铺设验收标准
6.2.9.3.1、活动地板的下面和地板表面应清洁、无灰尘、遗物。6.2.9.3.2、地板表面无划痕,无涂层脱落,边条无破损。
6.2.9.3.3、铺装后地板整体应稳定牢固,人员在上面行走不应有摇晃感,不应有声响。
6.2.9.3.4、地板的边条应保证一直线,相邻地板错位不大于1mm.
6.2.9.3.5、相邻地板块的高度差不大于1nmm。
6.2.10、UPS电源系统安装技术措施
6.2.10.1、设备清点、检查:
6.2.10.1.1、设备开箱检查应会同供货单位、建设单位共同进行,并做好记录。
6.2.10.1.2、根据装箱单或供货清单进行清点验收
6.2.10.1.3、注意检查制造厂的有关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6.2.10.1.4、检查主机、机柜等设备外观是否正常,有无受潮、擦碰及变形等。
6.2.10.2、机柜引入引出导线、机柜基础槽钢、接地干线修整:
6.2.10.2.1、根据有关图纸及设备安装说明检查机柜引入引出管线、机柜基础槽钢、接地干线是否符合要求,重点检查基础槽钢与机柜固定螺栓孔的位置是否正确、基础槽钢水平度及不平度是否符合要求。
6.2.10.2.2、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整。
6.2.10.3主回路线缆及控制电缆敷设:
6.2.10.3.1、线缆及控制电缆敷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技术标准。6.2.10.3.2、进行穿线时应做好对管口保护工作,以防割伤线缆。
6.2.10.3.3、线缆敷设完毕后应进行绝缘测试,线间及线对地绝缘电阻值应大于0.5Ω。
6.2.10.4、机柜就位及固定:
6.2.10.4.1根据设备情况将机柜搬运至现场吊装在预先设置好的基础槽钢之上.
6.2.10.4.2、固定机柜;
6.2.10.4.3、调整机柜的垂直度偏差及各机柜的间距偏差,水平度、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5%‰e。
6.2.10.5、柜内设备安装接线:
6.2.10.5.1、制作各电缆接头,接头制作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6.2.10.5.2、按照安装说明、施工图纸连接各线缆
6.2.10.5.3、各线缕连接应可靠牢固。
6.2.10.6、电池组就位及接线:
6.2.10.6.1、电池组整齐码放于电池室内或专用支架上。
6.2.10.6.2、电池组接线应注意正负极的统一。
6.2.10.6.3、电池组与机柜的接线应牢固可靠。
6.2.10.7、系统通电前测试检查:
6.2.10.7.1、对照施工图纸、设备安装说明检查各系统回路按线。6.2.10.7.2、制作标示相关线缆回路标识标签。
6.2.10.8、系统整体调试及验收;
不间断电源的整流、逆变、静态开关各个功能单元都要单独试验合格,才能进行系统整体试验调试。根据设备安裴使用说明书的操作提示送电调试。
6.2.10.8.1、送电前应注意检查设备散热风扇处的保护薄膜是否取掉,以免造成机柜通风散热困难。
6.2.10.8.2、应在系统内各设备运转正常的情况下调整设备,使系统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6.2.10.8.3、不间断电源首次使用时应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充电,在满足使用要求前不得带负载运行;
6.2.10.8.4、大型系统调试应以设备厂家技术人员为主﹐安装人员为辅。6.2.10.8.5、系统验收时应会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有关人员共同进行,并做好相关记录。
七、电子巡更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7.1、终端设备安装
7.1.1、安装前应按图纸核对巡更点的位置及数量,并读取巡更点的ID码。7.1.2、巡更点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或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如无特殊说明一般安装高度为1.4m。对于离线式系统,巡更点应安装于巡更棒便于读取的位置。
7.1.3、对于离线式巡更点,安放时可以用钢钉、固定胶、或直接埋于水泥墙(感应型巡更点),埋入深度应小于5cm,巡更点的安装应与安装位置的表面平行。感应型巡更点的读取距离一般在10-25cm之间,只要巡更棒能接近即可。
7.1.4、安装巡更点的同时,应记录每个巡更点所对应的安装地点,所有的安装点应与系统管理主机的巡更点设置相对应。
7.2、机房设备安装
7.2.1、设备在安装前应进行检验,设备外形尺寸、设备内主板及接线端口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规定,备品备件齐全。
7.2.2、按照图纸连接巡更系统主机、计算机、UPS、打印机、充电座等设备。
7.2.3、设备安装应牢固、紧密,紧固件应做防锈处理。
7.2.4、安装的设备应按图纸或产品说明书要求接地,其接地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
7.2.5、安装系统软件的计算机硬件配置不应低于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7.2.6、安装系统软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符合系统软件的要求。
7.2.7、按照软件安装说明书和帮助安装软件。
7.3、系统调试
7.3.1、运行巡更系统管理软件,进行初始化设置。
7.3.2、按照图纸对巡更点进行读取操作,确认巡更棒读取数据正常有效。
7.3.3、在巡更系统主机上测试对巡更棒读取的数据进行读入、数据查询、修改、打印、删除等操作,对系统软件进行调试。
八、电子巡更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8.1、LED显示屏的基础钢结构应采用c镀锌圆钢立柱,做好防腐防锈处理。
8.2、LED显示屏的安装垂直偏差不得超过2%;螺丝紧固。
8.3、联网接线正确,集中到管理中心电脑。
九、电梯五方对讲配线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9.1、由于电梯竖井部分布线在电梯竖井中,极容易受到强电的干扰,因此应采用4芯RVVP屏蔽线。每芯线径为0.75mm2的电缆。布线时要尽量远离干扰源如:电力线。连线时一定要把屏蔽地与系统地线联结在一起,要避免与大地、其他系统地连在一起。
9.2、电梯群联网布线部分为建筑物内电梯通讯系统配线架到管理中心配线架之间的连接线缆,如果线路太长,需加信号隔离器。
十、楼宇自控系统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0.1控制中心设备的安装
10.1.1、控制台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10.1.2、控制台内机架、配线、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10.1.3、网络控制器宜安装在控制台内机架上,安装应牢固。
10.1.4、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等设备应按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排列,安装整齐、稳固。
10.1.5、服务器、工作站、不间断电源、打印机及网络控制器等设备的电源线缆、通讯线缆及控制线缆的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配线整齐,避免交叉,并做好标识。
10.1.6软件产品的安装与验收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的有关规定。
10.1.7所有控制柜,控制箱的机械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采用不小于1.5mm厚金属板材制作,室内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2,室外设备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配置带锁把手。在控制器盘的盘芯上必须已经配置了所需要的变压器、继电器、保险管、微动开关、接线端子等附件,控制器盘应单点接地;
10.1.8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现场设备及控制器设备安装之前,所有隐蔽工程应全部完成。要求检查隐蔽工程的安装及所有穿线情况,确保管路接地可靠、绝缘测试合格、线缆敷设、接线合格。
10.1.9现场控制器盘(箱)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0.1.9.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根据控制器的规格、体积、数量配置控制器箱。
10.1.9.2、控制器箱应附有盘(箱)的铭牌,铭牌中应包括以下内容:质量检测标识、生产日期、控制器箱编号、产品信息。
10.1.9.3、现场控制器盘(箱)的安装位置宜靠近被控设备电控箱,控制器盘(箱)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10.1.9.4、现场控制器盘(箱)的高度不大于1m时,宜采用壁挂安装,并应符合美观及维护的要求。
10.1.9.5、现场控制器盘(箱)的高度大于1m时,宜采用落地式安装,并应制作底座。
10.1.9.6、现场控制器盘(箱)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0.8m)。
10.1.9.7、现场控制器接线应按照接线图和设备说明书进行,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固定牢靠,端部应标明编号。
10.1.9.8、控制器箱内设备的接线图应贴在现场控制器盘(箱)体内门板内侧的图纸袋中,不易污损,取用方便。
10.1.9.9、现场控制器应在调试前安装完毕,安装后应妥善保管并采取防尘、防潮和防腐蚀措施。
10.1.9.10由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的所有设备的正面及其检修孔、检修门处均应设置明显的警示,警示通知显示如下:
“该设备处于建筑监控系统控制之中,可能随时启动或停止,
未经批准,严禁进入。”
10.2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
10.2.1、室内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宜远离窗、门和出风口。
10.2.2、在同一区域内安装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器,距地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10mm。
10.2.3、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应远离有较强振动、高电磁干扰、潮湿的区域。
10.2.4、在电磁干扰较高的场合,要求根据所使用的传感器的要求确认是否需要使用屏蔽线,确认传感器接线与V电源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设计的最小距离要求。
10.2.5、室外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防雨保护措施。
10.2.6、用于风道温湿度测量的温、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风速平稳的直管段。
10.2.7、用于测量水管内水温度的水管型温度传感器的探针须置于套管内,安装套管时可沿管道截面的水平轴线安装,也可以沿管道截面的垂直轴线向下安装,或将套管斜对水流方向倾斜安装,且避免套管接触管道内壁。
10.3用于测量风道压力的风管型压力传感器
10.3.1、风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取压点应设在管道的上半部。
10.3.2、如风管上安装有风道温度或湿度传感器,风管型压力传感器的取压点应设在温、湿度传感器测量点的上游管段。
10.4用于测量水管中水压力的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
10.4.1、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点应设在温、湿度传感器的测量点的上游管段。
10.4.2、水管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的取压位置时应设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10.5风压压差开关或压差传感器
10.5.1、安装压差开关或压差传感器时,受压薄膜应处于垂直位置。
10.5.2、安装完毕后应做密闭处理。
10.5.3、压差开关或压差传感器安装的离地高度不宜小于0.5m。
10.5.4水流开关应垂直安装在水平管段上。水流开关上标识的箭头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水流档片的长度应大于管径的1/2。
10.6水流量传感器
1、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取样段小于管道口径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在采用电磁式流量传感器时,在水平管路上的取样点应位于管道截面的水平轴线位置或于水平轴线的+45°~-45°之间。
2、水管流量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距阀门、管道缩径、弯管距离应不小于10倍的管道内径。
3、水管流量传感器上游应留10倍管内径长度的直管段,下游应留5倍管内径长度的直管段,其间不应有阀门、变径管、管接头部件。
4、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测压点上游并距测压点3.5-5.5倍管内径的位置。
5、水管流量传感器应安装在温度传感器测温点的上游,距温度传感器6~8倍管径的位置。
6、水管流量传感器信号的传输线宜采用屏蔽和带有绝缘护套的线缆,线缆的屏蔽层宜在现场控制器侧一点接地。
10.7空气质量传感器的安装应注意安装环境,保证不会在传感器中的传感部件上产生结露现象。
10.8风阀执行器的安装
1、风阀执行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方向一致。
2、风阀执行器与风阀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
3、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
4、风阀执行器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则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但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执行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
5、风阀执行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力距相匹配并符合设计要求。
6、风阀执行器的开闭指示位应与风阀实际状况一致,风阀执行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10.9电动阀、电磁阀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并应垂直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并应考虑到手动操作及维修拆装的方便,安装调节阀时一般应考虑设置旁通管路,以便在检修或自控发生故障时可以进行手动操作,不致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2、对不同口径的电动调节阀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规定采用不同的安装方法。
3.VAV末端所用差压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的安装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在安装完成后应将软件加载到现场控制器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并完成全部参数配置。
10.10系统调试
10.10.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调试前应按以下要求进行准备
2、系统调试大纲应制定完毕(包括调试程序、测试项目、方法、测试用的仪表仪器和相关的技术标准等)。
2、现场控制器应安装完毕,线缆敷设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现场控制器各接线端子接线是否良好。
3、现场控制器应测量接地脚与全部I/O口接线端之间的电阻,电阻应大于10kΩ。
4、各种执行器、传感器等应安装完毕,线缆敷设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5、受控设备及其自身的系统应安装完毕,且调试合格,并正常运行。
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备的供电与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7、施工现场应具备调试要求。
8、控制中心设备、软件应安装完毕,线缆敷设和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9、建筑管理系统设备与各子系统间的通讯接口及线缆敷设应符合设计要求。
10、现场控制器程序应编写安装完毕,包括基本软件编程、组态、系统各单元的逻辑与地址的设定,操作界面的图形制作、网络各结点的名称、地址与代号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11、系统的调试环境、工业卫生要求(温度、湿度、防静电、电磁干扰等),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规定,如无规定应满足以下条件:
主控设备宜设置在防静电的场所内,现场控制设备和线路敷设应避开电磁干扰源与干扰线路垂直交叉或采取抗干扰措施;
环境温度:0℃~40℃;
环境湿度:相对湿度10%~85%,应无结露现象。
系统控制器线缆调试记录应填写附录表。
10.10.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受控设备的点对点调试
1、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持编程器,在现场控制器与现场被监控设备之间以手动控制方式,按本系统监控点设计要求,对数字量输入、输出和模拟量输入、输出进行测试,应将测试数据加以记录。
1)数字量输入测试
动作试验:按上述不同信号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对全部测点进行测试,应将测点数据加以记录,填入附录B表B.8.4-2。
特殊功能检查:按本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按设计要求进行输入端短路、断路和脉冲输入,检查所记录的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2)数字量输出测试
动作试验: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数字量输出,并应记录其测试数值,填入附录表。观察受控设备的电气控制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受控设备通电试运行正常,则可以在受控设备正常通电情况下观察其受控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特殊功能检查:按本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按设计要求进行三态(正向、反向慢、停止)和间歇控制(1秒、5秒、10秒)等检查。
3)模拟量输入测试
输入信号的检查:按设备说明书确认其有源或无源的模拟量输入的类型、量程(容量)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运行试验:用程序方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AI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并记录各测点的数值,确认其值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并应将该值填入附录表。
模拟量输入精度测试:使用程序和手动方式测试其每一测试点在其量程范围内读取三个测点(全量程的10%、50%、90%),其测试精度要达到该设备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要求。
特殊功能检查: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
4)模拟量输出测试
按设备使用说明书确定其模拟量输出的类型、量程(容量)与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用程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AO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记录各测点的数值,并将该值填入附表,同时观察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是否正常。
模拟量输出精度的测试:按模拟量输入测试中规定模拟量输入精度测试的方法进行。
特殊功能检查:按本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保持输出功能,事故安全功能等。
5)现场控制器功能测试
按产品设备说明书和本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测试,包括:
运行可靠性测试:关闭中央监控主机、数据网关(包括主机至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通信设备),确认系统全部现场控制器及受控设备运行正常,重新开机后抽检部分现场控制器设备中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状态,同时确认系统框图及其他图形均能自动恢复;关闭现场控制器电源后,确认现场控制器及受控设备运行正常,重新通电后确认现场控制器能自动检测受控设备的运行记录和状态并予以恢复。
现场控制器抗干扰模拟测试:将一台干扰源设备(宜用冲击电钻)与现场控制器接于同一电源,开机运行后观察现场控制器设备及其受控设备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是否正常。
现场控制器软件主要功能及其实时性测试:按产品说明书和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测试。
现场控制器点对点控制:在现场控制器侧用笔记本电脑(现场检测器),或者在中央控制机侧手控一台被控设备,测定其被控设备运行状态返回信号的响应时间应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10.10.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单系统设备调试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单系统设备的调试应在点对点调试完毕后进行。
2、空调系统单体设备的调试
1)新风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
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提检测器按附表记录所有模拟量输出点送风温度和风压的量值,并核对其数值是否正确。记录所有开关量输入点(风压开关、防冻开关和压差开关等)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强置所有开关量输出点开与关,确认相关的风机、风门、阀门等工作是否正常,所有模拟量输出点、输出信号,确认相关的电动阀(冷热水调节阀)的工作是否正常与位置调节是否跟随变化。
启动新风机,新风阀门应联锁打开,送风温度调节控制应投入运行。
对于四管制新风机,可参照上述规定进行,但冷热水管的电动阀门调节按设计工艺、调试大纲和产品供应商技术要求进行确认。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2)空气处理机(二管制)单体设备调试
启动空调机时,新风风门、回风风门及排风风门等应联锁打开,各种调节控制应投入。
确认符合设计图纸、产品供应商的技术资料、软件和调试大纲规定的其他功能和联锁、联动程序控制的要求。
变风量空调机应按控制功能变频或分档变速的要求,确认空气处理机的风量、风压随之其风机的速度作相应的变化。当风压或风量稳定在设计值时,则风机速度应稳定在某一点上,并按设计和产品说明书要求记录30%、50%、90%风机速度时相对应的风压或风量(变频、调速),分档变速时测量其相应的风压与风量。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3)送排风机单体设备调试
检查所有送排风机和相关的设备,按系统设计要求确认其联锁、启/停控制是否正常。
按通风工艺要求用软件对各送排风机风量进行组态,确认设置参数是否正常,以确保风机能正常运行。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4-3。
4)VAV末端单体调试
VAV末端单体检测项目和要求应按设计和产品供应商说明书要求进行。
用VAV控制器软件检查传感器、执行器和风机工作运行是否正常。
测定并记录VAV末端一次风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及二次风流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VAV终端应由制造商提供至少3点以上的整定值,并输入到相应的现场控制器控制器。
确认VAV控制器与上位机通信正常。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4-3。
5)风机盘管单体调试
设置风机高、中、低三速和电动开关阀的状态,观察风机和阀门工作是否正常。
改变温度控制器的温度设定确认风机盘管的电动阀应有相应的变化。
如风机盘管控制器与现场控制器相连,则应检查主机对全部风机盘管的控制和监测功能(包括设定值修改、温度控制调节和运行参数)。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10.10.4变配电与照明系统单体设备调试
系统监控点的测试:根据设计图纸和系统监控点表的要求,逐点进行测试;
模拟量输入信号的精度测试;
在确认受系统控制的照明配电箱设备运行正常情况下,启动顺序、时间或照度控制程序,按照明系统设计和监控要求,按顺序、时间程序或分区方式进行测试;
电量计费测试:按系统设计的要求,启动电量计费测试程序,检查其输出打印报告的数据与用计算方法或用常规电度计量仪表进行比较,其测试数据应满足设计和计量要求;
柴油发电机运行工况的测试:模拟启动柴油发电机组启动控制程序,按设计和监控点表的要求确认相应开关设备动作和运行工况正常;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10.10.5电梯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测
按设计和监控点表要求检查现场控制器与电梯控制柜及装于电梯内的读卡机之间的连接线或通信线连接正确,确认其相互之间的通信接口、数据传输、格式和传输速率等满足设计要求。
在现场控制器侧或主机侧按本规定的要求,检测电梯设备的全部监测点,确认其满足设计、监控点表和联动联锁的要求。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10.10.6空调冷热源设备调试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规定在确认主机、冷热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和电动碟阀等相关设备单独运行正常情况下,在现场控制器侧或主机侧检测该设备的全部AO、AI、DO、DI点确认其满足设计和监控点表的要求。启动自动控制方式,确认系统各设备按设计和工艺要求顺序投入运行和关闭自动退出运行二种方式。
调整冷热负荷,确认能启动或停止冷热机组的台数,以满足负荷需要。
模拟一台设备故障停运,以致整个机组停运,检验系统是否自动启动一个预定的机组投入运行。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规定,模拟冷却水温度的变化确认冷却水温度旁通控制和冷却塔高,低速控制的功能,并检查旁通阀动作方向是否正确。
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10.10.7给排水系统单体设备的调试
在现场控制器侧主机或中央控制机侧,按本规定的要求检测该设备AO、AI、DO、DI点,确认其满足设计、监控点和联动联锁的要求,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10.10.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控制中心的调试
1、系统的接线检查
按系统设计图纸要求,检查主机与网络器、网关设备、现场控制器、系统外部设备(包括电源UPS、打印设备)和通信接口(包括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连接,以及传输线型号规格是否正确。通信接口的通信协议、数据传输格式和速率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系统通信检查
主机及其相应设备通电后,启动程序检查主机与本系统其他设备通信是否正常,确认系统内设备无故障。
3、系统监控性能的测试
1)在主机侧按监控点表和调试大纲的要求,对本系统的DO、DI、AO、AI进行测试。
2)系统有热备份系统,则应确认其中一台主机设置为故障状态下,确认其备份系统运行正常并检查运行参数不变,确认现场运行参数不丢失。
3)系统联动功能的测试
本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采取硬连接方式联动,则按设计要求全部或分类对各监控点进行测试,并确认其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本系统与其他子系统采取通信方式连接,则按系统集成的要求进行测试。
4)系统功能测试
按工程的调试大纲进行。
10.10.9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软硬件功能调试
1确认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系统图与实际运行设备一致。
1)按系统设计要求确认主机、现场控制器、网络控制器、网关等设备运行动态图和故障报警状态显示等是否正常;
2)按控制点表的要求确认各子系统设备的传感器、阀门、执行器等运行状态、报警和控制方式等。
2确认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受控设备的平面图
1)确认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受控设备的平面位置与实际位置一致;
2)激活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受控设备的平面位置后,确认其监控点的状态、功能与监控点表的功能一致;
3)确认在主机侧对现场设备进行手动控制操作。
10.10.10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调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其它系统(FA系统、SA系统、停车库系统)联调时,应检查各个系统传送给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10.11系统检测
10.11.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条件如下: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由专业的检测单位进行。
2、系统已经调试完毕且试运行时间大于3个月。
3、系统调试及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完毕。
4、具备工程合同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和设备说明书。
5、具备设备进场检验记录、隐蔽工程检验记录、施工质量检查记录、设备及系统测试记录和系统试运行记录。
10.11.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点的点对点的检测
1、现场设备安装质量检查按GB中有关章节和相关产品技术文件执行。
1)传感器:每种类型传感器抽检10%,传感器少于10支时全部检查;
2)执行器:每种类型执行器抽检10%,执行器少于10台时全部检查;
3)控制柜:各类控制柜抽查20%,少于10台时全部检查。
检查安装质量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
2、现场设备性能检查
1)传感器部分:
测试传感器采样值与现场实测值之间的偏差,计算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满足合同技术文件及控制工艺的要求。
每种类型传感器抽查数量不得小于10%,数量少于10个时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检查的传感器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
2)执行器部分:
调节型的执行器,在0%、50%、80%、%的行程处检测与控制指令的一致性和响应速度。
开关型的执行器检测全开和全关处于控制指令的一致性和响应速度。每种类型的执行器抽查数量不得小于20%,少于10个时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
检查的执行器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
3、现场控制器(DDC)性能检查
1)现场控制器输入/输出点信号的正确性:现场控制器能正确显示输入信号的状态及采样值,并根据现场控制器控制程序对受控设备进行响应的动作。
2)现场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检查现场控制器之间通信的稳定性、数据的正确性、抗干扰能力和通信总线数据量的拥堵性是否满足合同技术文件及控制工艺的要求。现场控制器抽检数量不得少于10%,少于10台时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检查的现场控制器全部符合要求时结论为合格。
10.1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单系统设备的检测
1、空调与通风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空调系统进行温湿度自动控制,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检测,应着重检测其测控点(温度、湿度、压差和压力等)与被控设备(风机、风阀、水泵、加湿器及电动阀门等)的随动性、实时性和稳定性,检查运行工况,测定控制精度,并检测设备联锁控制的正确性。对试运行中出现故障的系统要重点测试。
检测数量为每类系统不低于20%抽检,系统数量不大于5个时全部检测。被抽检系统全部合格时为检测合格。
检测方法为: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模拟测控点数值或状态改变,或人为改变测控点状态时,记录被控设备动作情况和响应时间;在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改变时间设定表,记录被控设备启停情况;在工作站模拟空气环境工况的改变,记录设备运行状态变化,也可根据历史记录和试运行记录对节能优化控制做出判定。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各类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设备的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的监测、记录与报警进行检测时,应通过工作站数据读取、历史数据读取、现场测量观察和人为设置故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类设备检测数量应不低于20%抽检,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被检设备合格率为%时为检测合格。
2、变配电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变配电系统进行检测时,应利用工作站数据读取和现场测量的方法对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用电量和谐波等各项参数的测量和记录进行准确性和真实性检查,显示电力负荷及上述各参数的动态图形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参数变化情况,并对报警信号进行验证。
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被检参数合格率在90%以上时为检测合格。
对高低压配电柜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电力变压器的温度,应急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储油罐的液位及蓄电池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时,应为全部检测,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B表B.8.5-4;合格率为%时为检测合格。
3、照明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公共照明、广告照明、泛光照明设备检测时,应以光照度、时间表等为控制依据,模拟设置程序控制灯组的开关,检查控制动作的正确性和节能运行情况;并手动检查开关状态。
检测方式为抽查,抽查数量应不低于2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被检参数合格率%时为检测合格。
4、给排水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中水系统进行液位、压力等参数检测及水泵运行状态监测、记录、控制和报警检测,应通过工作站参数设置或人为改变现场测控点状态,来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自动调整水泵转速、投运水泵切换情况及故障状态报警和保护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被检参数合格率%时为检测合格。
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热源和热交换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或现场控制器对热源和热交换系统的设备控制、供水温度、供回水平均温度或供回水恒压差自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
通过工作站对热源和热交换设备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与参数控制情况。
检测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2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被检参数合格率%时为检测合格。
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对冷水机组、冷冻水和冷却水系统进行系统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功能进行检测,通过工作站对冷冻、冷却水系统设备控制和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情况进行检查,并检查设备运行的联动情况。
对冷冻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统计进行核实。
检验方式为抽检,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并应将测试数据记录在附录表;被检参数合格率%时为检验合格。
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建筑物内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进行检测时,应通过工作站对系统的运行状态与故障进行监视,并与系统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核实。当与电梯管理系统提供的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时,应对电梯运行方式,运行状态和故障进行检测。
检验方式为抽检,测试数据应记录在附录表;抽检数量应不低于50%,被检参数合格率%时为检验合格。
10.11.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联调的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智能照明系统、冷热源系统、变配电系统及变频系统等自成系统的联调监测参照8.5.3中相关的要求进行检测。
10.11.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软硬件功能的检测
1、硬件功能检测
1)检查主机、UPS和打印机的配置、性能和稳定性是否满足合同技术文件要求;
2)检查网络通信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
2、软件功能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进行检测时,主要检测其监控和管理功能,检测时应以中央管理工作站为主,对操作分站主要检测其控制和管理权限以及数据与中央管理工作站的一致性。
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记录各种运行状态信息、测量数据信息、故障报警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对控制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的功能。中央管理工作站的远程控制功能测试为每个子系统被控设备20%抽检。应测定远程控制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响应时间。
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数据的存储和统计(包括检测数据、运行数据)、历史数据趋势图显示和报警存储统计(包括各类参数报警、通信报警和设备报警)情况,中央管理工作站存储主要参数的历史数据的时间宜大于三个月。
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数据报表生成及打印功能,故障报警的打印功能。
检测中央管理工作站操作的易用性,人机界面应符合友好、汉化、图形化要求,图形切换流程清楚易懂,便于操作。对报警信息的处理应直观。
对操作权限检测,确认系统操作的安全性。
以上功能全部满足设计要求时为检测合格。
10.11.6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其他系统联动的检测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带其它通信接口的系统以数据通信的释放相联时,应在工作站观测其它系统的运行参数(含工作状态参数和报警信息),并和实际状态核实,确保准确性和实时性,对可控的系统,应检测发命令时的系统响应状态。
数据通信接口要全部检测,检测合格率%时为检测合格。
十一、智能照明系统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1.1预埋管线及预留孔洞
施工工艺流程:
1、配管阶段采用小流水作业:在未正式配管前,先根据图纸预制出定尺钢管,两端套好丝,其中一些根据图纸相应煨好来回弯,并与接线盒用锁母牢固,一旦土建条件具备,立即进行配合工作。若预制的定尺钢管配合过程中出现长度不够或稍长时,则用适当的活接头(事先预制)补充。
2、配合施工中,电气专业人员必须随工程进度密切配合土建工程作好预埋或预留孔洞,桥架的通过处,电箱的位置处,都应与土建配合预留好,注意加强检查,绝不能有遗漏。在顶(底)板上配管要特别注意土建和其它专业的留洞,严禁从预留洞中穿过,在此基础上沿最近路线敷设,保证弯曲倍数和离表面净距不小于15mm.
3、敷设于多尘和潮湿场所的电线管路、管口、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4、暗配的电线管路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应减少弯曲:埋入墙或混凝土内的管子,离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15mm。
5、进入配电箱、接线箱盒的电线管路,应排列整齐,一孔一管,箱盒不得开长孔,不得用电、气焊开孔。
6、一般管径在20mm以下时,用手搬煨管器,管径为25mm以上时,使用液压煨弯器。
7、切断管子时可使用钢锯、砂轮锯切断,断口处平齐不可歪斜,管口刮铣光滑,无毛刺。
8、埋地的电线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在穿过建筑基础时,应加保护管。
KBG导管采用紧定式专用接头连接,并利用专用拧紧扳手拧紧。
9、钢管安装时,无弯时30m,有一个弯时20m,有二个弯时15m,有三个弯时8m,应加装过路接线盒,无法加装接线盒时,可加大一号管径。
10、穿越外墙的钢管必须焊止水片并做等电位连接,埋入土层的钢管做沥清油麻防腐处理。
11、变形缝处理做法:变形缝两侧各预埋一个接线箱,先把管的一端固定在接线箱上,另一侧接线箱底部的垂直方向开长孔,其孔径长宽度尺寸不小于被接入管直径的2倍。两侧连接好补偿跨接地线。
12、跨接地线应采用专用接地卡子,做机械式连接。2、钢管明敷设
钢管明敷工艺流程:
13、明配管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管外径6倍。如有一个弯时,可不小于管外径的4倍。加工方法可采用冷煨法和热煨法,支架应按设计图要求进行加工。
14、支架的安装必须符合《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的相关规定。
15、明配管敷设时应检查管路是否畅通,内侧有无毛刺,镀锌层是否完整无损,管子不顺直者应调直。
16、明管敷设时,管路连接应紧密,管口光滑,护口齐全,其支架应平直牢固、排列整齐,管子弯曲处无明显折皱。凹扁度应符合施工规范。
17、采用标准固定支架。支吊架及管卡等大部分采用定型加工产品,事先在工厂加工好备用,以减少现场加工制作,这样既减少了现场作业人员,也能保证质量和工期。
18、跨接地线应采用专用接地卡进行机械连接。
11.2配电箱安装
1、施工工艺流程
2、配电柜、箱安装
设备开箱检查,检查型号、规格等与图纸设计是否相符,部、器件有无损坏,各种附件是否齐全,产品合格证、技术资料、说明书应齐全,外观无损伤及变形,油漆完整;柜内电器装置及元件器件齐全,无损伤。做好检查记录。
3、设备运输:主要采用人工搬运,在搬运和安装时应有防震防潮,防止柜架变形和漆面受损等措施。
4、柜(箱)稳装,按图纸要求预制加工基础型钢,并刷好防锈漆,用膨胀螺丝固定在所安装位置的混凝土上,用水平尺找平、找正。在基础型钢内预留接地扁钢端子,配电柜安装后,用接地线与柜内接地排连接好。按图纸的布置。按顺序将柜放在基础型钢上,划平找正,柜体与基础型钢固定,柜体与柜体、柜体与侧档板均用镀锌螺丝连接。
5、二次线连接:
按原理图逐台检查柜上全部电气元件是否相符、其额定电压和控制操作电源电压必须一致。按图逐一核查柜与柜之间、柜与现场操作按钮之间的控制连接线,是否与原理图相符,并逐一检查每个端子板上的接线,每个端子最多接线不能超过两根,多股线应刷锡,不准有断股。
试验调整:将所有的接线端子螺丝再紧一次,用V摇表在端子处测试各回路绝缘电阻,其值必须大于0.5兆欧姆。将正式电源进线电缆拆掉,接上临时电源,按图纸要求,分别模拟试验控制,连锁、操作。继电保护和信号动作,正确无误,可靠灵敏,完成后拆除临时电源,将拆除的正式电源复位。
送电运行验收:在安装作业全部完毕,质量检查部门检查全部合格后,按程序送电。测量三相电压是否正常,空载运行24h,若无异常现象,办理验收手续。
11.3安装调试
在预埋工作完成后、设备材料开箱验收后,工程实施进入安装阶段,这是保证工程总体质量的关键时期,智能化工程项目部各方面人员全体到位,运作及管理按照本实施方案和公司有关工程监理、实施规范执行。
各系统具体调试、测试方案如下:
11.4智能照明系统系统调试
1、调试应具备的条件
智能照明系统的全部设备包括现场的各种控制模块、终端传感器等全部安装完毕,线路敷设和接线全部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
智能照明系统的受控设备及其自身的系统安装完毕,而且单体或自身系统的调试结束;同时期设备或系统的测试数据必须满足自身系统的工艺要求。
检查智能照明系统与各系统的联动、信息传输和线路敷设等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2、常规检查
按图纸和设备配置资料,核对、检查设备数量,插件位置,部件结构及缺损情况。
按前述安装要求和产品技术要求检查设备的安装情况。检查设备线路的连接及标记情况。
检查设备及系统的接地安装情况。3、电源设备调试
检查电源设备的型号、规格、保护装置。检查电源装置、电源端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主要调试内容
保护装置检查与调试
电源投入及电源电压检查
电源设备的稳频、稳压,不间断电源的自动切换功能测试。4、模块开关点调试
开关输入调试:信号电平的检查:
输入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逻辑值。
脉冲或累加信号按设备说明和设计要求确认其发生脉冲数与接受脉冲数一致,并符合设备说明书规定的最小频率、最小峰值电压、最小脉冲宽度、最大频率、最大峰值电压、最大脉冲宽度。
电压或电流信号(电源与无源)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的要求进行确认。
动作试验:
按上述不同信号的要求,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对全部测点进行测试,并将测点之值记录下来。
特殊功能检查按本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数字信号出入以及正常、报警、线路、开路、线路短路的测试等。
5、模块开关点输出调试:
信号电平的检查
模块开关量的输出ON/OFF: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其输出的规定的电压、电流范围和允许工作容量。
输出电压或电流开关特性检查:其电压或电流输出,必须符合设备使用和设计要求。
动作试验
用程序方式或手动方式测试全部数字量输出,并记录其测试数值和观察受控设备的电气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果受控单体受电试运行正常,则可以在受控设备正常受电情况下观察其受控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6、模块模拟量输入调试:
输入信号的检查按设备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认模拟量输入的类型、量程(容量)、设定值(设计值)是否符合规定,通常的传感器按下顺序进行检查:
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确认传感器的内外部连接线是否正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按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输入量程范围,介入模拟输入信号后的输出信号,并经计算确认是否与实际值相符。
7、模拟量输出调试:
按设备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确定其模拟量输出的类型、量程(容量)与设定值9设计值〉是否符合。
在确认手动检查正确后,在现场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模块输入信号或者从模块输出信号,确认其模块动作是否正常。
动作试验:用程序或手控方式对全部的测试点逐点进行扫描测试,记录各册各测点的数值,并将该值填入附表,向时观察受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是否正常。
特殊功能检查:按本工程规定的功能进行检查,如保持输出功能、事故安全功能等。
7.2、本工程全部监控点表或调试方案规定的监控点数量和要求,按上述方法进行。
1、单体调试
控制模块的检查与调试主要包括对专用电缆及接线进行检查,对输入、输出及指示灯的确认,转换精度的调试等。
中央控制器的检查调试,主要包括对专用电缆及接线进行检查,对各路输入、输出及电源指示灯确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检查,计算机硬件(主频、内存等)测试,计算机病毒检查和清除,组态数据装入等。
开通数据通讯,调出系统维护功能。
各种冗余配置的调试。用人工模拟的办法确认各项自动切换转移功能。
2、应用软件与系统调试
信号传送功能调试,在信号发生端施加测试信号,应能在工作站上读取该点数据。
在中央控制器上对监控的照明设备进行直接启停控制调试。3、对设备故障报警功能调试。
按系统要求对调节参数、控制逻辑、部件联锁功能进行调试。接口调试
打开编制好的监控点数据和动态图形界面,与空调厂家协调,按二次监控点数表,检查通过接口上传的所有系统参数是否正确。
打开编制好的监控点数据库和动态图形界面,检查上传的所有系统参数是否正确,系统参数的类型、量程是否和厂商提供的说明一致。
11.5调试开通阶段
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工作按业主或监理确认的调试大纲,各子系统分别进行。
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种类很多,性能指标和功能特点差异较大,调试的方法和程序也不尽相同。一般都是先单体设备或部件调试,而后局部或区域调试,最后整体系统调试。也可反过来,先调试机房主机,再逐一调试所连接的现场、区域控制器、终端设备,演示、开通。调试过程应通知监理见证,并做记录报监理签章确认。
十二、能耗监测系统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2.1线缆敷设
线缆敷设尽量使用建筑内原有桥架,对没有桥架部分,选择穿管等方式进行线缆敷设,管线的走向尽量避免损坏原有设备,施工过程做到合理规范,尽量避免对室外场地、建筑物墙、地面试验台的破坏。对由于不可抗因素造成的设备损坏将根据设备原有的形状进行恢复。
1、单独布放传输线缆的,应根据工程进度适时按设计要求预设布放缆线的线管、线槽,并符合下列规定:
线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并应满足设计规定的管径利用率,按
要求规范敷设(如有需要,需重新核算设备清单)。
线槽宜采用金属密封线槽,按设计规定的路由敷设。
线槽安装位置左右偏差应不大于50mm,水平偏差每米不大于2mm,垂直线槽垂
直度偏差应不大于3mm。
金属线槽、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缆线穿设前,管口应做防护;穿设后,管口应封堵。
室外管井应按设计要求制作,并应做好防压、防腐和防水淹措施。2、系统使用的缆线应在进场时作如下检验:
查所附标志、标签及标注的型号和规格,应与设计相符。≥查验本批量电气性能检验报告,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外包装应完好,并抽样作观感、长度检查。外包装损坏严重、缆线观感异常、光缆护套有损伤的,应进行测试。铜质线缆现场测试包括环阻、绝缘、衰减、串音等电气性能测试,光缆应作插入损耗指标测试。现场不具测试条件时,可抽样交具有认证的检测机构测试。测试应做记录。检查、测试合格后再使用。
3、查验传输系统使用的配线模块、信息插座、光纤连接器件等,应部件完整,电气和机械性能应符合质量标准,塑料材质应具有阻燃性能。
4、检查传输系统使用的浪涌保护器以及信息转换器、中继器、放大器等中间传
输设备,应包装完好,并具有完整的装箱清单、产品合格证书和技术说明文件,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5、线缆在保护管、保护线槽内布放,应满足下列要求:布放自然平直,不扭绞,不打圈,不接头,不受外力挤压。敷设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
与电力线、配电箱、配电间应保持规定的足够距离。线缆终接端应留有冗余,冗余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缆线两端应作标识,标识应清晰、准确,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与其他弱电系统共用线槽敷设的缆线,应具有明显特征区分,或间隔以标识标记,标识间隔宜不大于5米。
6、线缆应按设计规定接续,应接续牢固,保持良好接触。对绞电缆与连接件连接应按规定的连接方式对准线号、线位色标。在同一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得混合使用。
12.2设备箱体安装
设备箱、柜安装部位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建筑环境的布局。箱、柜前应留有开门的空间距离,宜不小于mm。
箱、柜安装稳定、牢固,垂直偏差不应大于3mm。带箱设备直接墙面安装时,应装置背板。
机柜通过底座安装于地面或墙面,不直接安装活动地板上。
2.3施工质量控制
以优质工程为目标
从基础开始全面开展“创优”活动,加强技术质量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认真进行图纸评审,制定各项目的施工方案,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贯彻“谁施工谁负责质量,谁操作谁保证质量”的岗位责任制。
3)把这一措施贯穿施工全过程,做到施工前有技术交底,施工中有自检、互检,
施工后有复核、复检。不合格的部位及时整改。
4)工程隐蔽部分履行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并要有验收记录和有关单位代表的签
证。
5)坚持做好施工日志,加强技术资料、内业资料管理。
6)严格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范、验收规范进行施工,严把质量
关。各工序应按相关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应在上道工序完成并检验合格后方可实施下道工序,并按规定登记和记录。
7)施工中如需设计更改,必须征得用户代表批准后,再实施。
8)经常保持与用户代表及有关质量监督部门代表联系,服从现场领导,虚心接
受有关部门对质量和进度的检查及监督。
9)认真进行技术指标测试、测试仪表、系统连接、测试内容符合有关的技术规
范标准,记录完整、准确。
10)系统开通试运行阶段要有技术人员值守,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排除,不
留后患。
11)建议用户方指派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工程监理,随时随地对工程进行抽查,监
督工程的进展情况,检测工程的质量。
12)系统调试阶段应逐点核对计量装置地址无误,逐项核对分类、分项能耗与现
场计量装置读数,达到设计规定的精度和标准。
13)工程调试完成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投入系统试运行。应保存系统试运行全部记
录。
12.3系统调试
一、调试准备
1、调试前阅读系统全部设计文件及施工过程中对设计图纸、资料的修正和变更文件,能耗计量装置及系统产品的使用说明和技术资料。
2、编拟系统调试大纲,包括调试程序、测试项目、测试方法、与被计量用能系统协调方案、相关技术标准和指标等。
3、备齐调试需要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器、仪表
4、现场查对计量装置、传输系统中间设备安装部位和数量,应与设计图纸、设计变更和安装记录无误,安装外观、工艺应符合规范。
5、在数据中心的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中设定信息采集点、计量装置的编码地址,设定能耗分类、分项,设定互感器变比、电表单相或三相接法等信息,向上一级能耗监测数据中心申请并设定能耗监测系统在数据发送通信网络中的地址和编码,并查对无误。
6、检查系统内所有有源设备供电电源和接地,应准确无误。
7、查看被计量用能系统,应具备计量数据采集条件。
二、计量单点调试
使用装有数据调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逐一连接能耗计量装置数据输出接口,按如下步骤查对信息采集数据与计量装置盘面数值:
1、设定初始值。对于具有计量数据积累的信息采集设备,应设定计量初始值与计量装置盘面数据一致。
2、按功能系统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启能耗负载,检查信息采集数据和计量装置盘面教据,应正常显示,两者误差符合设计规定。
3、调试完毕应复原能耗计量装置与传输系统的连接。
三、数据发送功能调试
1、系统数据发送调试应事先申报,经数据中心和相关管理部门同意,按照数据中心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安排进行。
2、检查与数据中心和物业管理部门通信网络,应顺畅无误。
3、查核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传输,应准确、有效,符合设计要求。
4、查核系统自动发送能耗计量数据的内容、发送速度和精度,均应符合设计规定的功能和指标。
12.4系统平台调试
1、核查建筑上传数据准确及正确性。
2、调试系统各功能,如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备份、数据远传等功能。3、测试业主提出的优化功能。
第三章施工总体部署及布置
施工总体部署
本工程的施工要做到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本工程的施工可以分为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桥架配管的安装;所有线缆的敷设与测试;
第二部分:所有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
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前期阶段,已对工程的性质、内容、周边环境等作了认真、充分的研究,并为进场施工作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
⑴落实该项目组的人选,筹备组建强有力的项目工程部,并落实准备参与
施工的人员。
⑵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组织准备投入到施工的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以便工程开工后,这些员工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⑶对准备投入到本工程施工的所有工具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
⑷本工程使用到的有关材料及时与供应商联系,落实货源。
进场的准备工作
甲方批准后方可进场施工。
1、组织施工人员进场。
2、组织施工工具设备进场,并就好位。
3、组织部分施工材料入场。
4、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施工图纸,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技术、质量、安全交底。
5、落实甲方对接人及联系方式指标存档,随时处理工程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施工布置及说明
施工布置编制
甲方拿出一间较安全的房作工地仓库,用来暂时放置工具、材料及工程设备等;
所有施工管线材的安装采用暗敷的方式,并需符合规范标准、结实美观。
施工工人宿舍准备在现场附近租房居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
施工用电
经过实地检测,甲方供电容量完全能够满足施工需要,不需另外计划配备发电机,但需甲方提供为工地提供强电接口。
工程的主要特点
该工程涉及区域较大,范围广,信息点多,工期跨度非常短,时间紧迫。
先进超前:
其它系统:均采用当前先进的产品与设备,充分体现了弱电工程的先进优势。
本工程采用相关行业及电器标准施工,施工技术含量高。
施工重难点及关键工序说明
工程的重点与难点
1、不同管槽、管材的精工制作。
2、各种线缆的敷设施工。
3、各子系统相关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工程的关键工序说明
本工程的关键工序为:各种信息点的安装与测试;各弱电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等。
1.各种线缆的敷设:
超五类网线:应该以从相关配线架到信息点不超过90米距离为标准,敷设过程中不要用力过猛,不要卷成结头,与强电线缆不要交叉,应该以30厘米距离平行敷设,以避免产生串绕,影响通信质量。各线缆的信息点标签最好要以设计图纸为准。
3.各种信息点的安装与测试:
超五类信息模块、光纤接头等均必须按照行业标准制作,线缆的测试应用专用的测试工具,对测试结果应进行分析并留底存档。
4.各弱电系统设计的安装调试:
本弱电工程系统设备调试包括:网络设备调试、电话设备调试等。
各系统的的调试应该以设计方案的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行业标准。
2.6施工文档管理
工程指定1人负责内外文件的签发、接收工作,以及对工程资料文件等的管理;
所有文件的签发,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后才能签发;
档案管理人员在接收到外来文件后,必须经过项目经理过目,技术人员审批后方可发给有关人员执行;
所有签发、接收的文件、工程资料,其原件必须归公司档案室统一管理,以便查询。
工程资料的填写应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并按表格规定,由各专业同有关人员会签后,交档案室存档。
2.7施工物料管理
把好材料进场质量关,建立材料进场的验收制度。材料进场必须出具合格证,必须对材料进行抽样送检。
项目组指定1人为仓库管理人员,负责该工程项目所有材料进出库的管理,
由于系统集成的物料非常多,又一般无法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而工程的每一个物料直接影响到系统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对现场物料管理一定要重视,必须达到以下几点:正确、及时、专人负责。要作到正确、及时,现场物料管理也必须事事有记录,即发料有记录,取料有记录,换料有记录,这实际上是物料管理中的文档问题。
第四章施工资源投入计划
4.1安装施工主要工具设备
冲击手电钻5把
平击手电钻4把
照明电灯4套
电源地拖8套
电源插板20个
剪钳10把
尖嘴钳10把
老虎钳10把
一字镙丝批10把
十字镙丝批10把
穿线器5套
双绞线压线钳10把
同轴线压线钳8把
4.2施工测量仪器配备情况
数字万用表4个
网络测试仪5套
光纤测试仪2套
以上工具和设备,由布线施工队伍提供,并在进场前,项目负责人检查相关设备工具的到位情况。
4.3设备安装调试设备配备情况
笔记本电脑1台
第五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在施工前,由甲方项目负责人与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一起召开现场会议,根据技术方案以及合同内容等制定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1.制订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进度目标,建立工期实施的目标体系,对提前完工的单位工程,进行分析、总结,推广其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对延期完工的单位工程,要追查其延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重新调整安排进度,将损失的工期抢回来。
2.投入满足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
a人力:管理、技术力量足;操作工人人数有保证,技术熟练。
b物力:工地所需材料要及时供应;工具设备要满足施工需要,设备能正常运转。
c财力:保证落实工程资金。
3.要合理安排交叉作业,协调各班组、各施工作业面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关键工期,要按正确的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按时完成并移交相应部份工程。
4.建立奖罚制度:对将工期提前的班组,给予一定的的经济奖励;对将工期拖延的施工班组进行处罚或更换施工班组,做到工期与经济效益挂勾。
5.协调与甲方、监理、设计单位的关系,各单位互相配合,对图纸上表示不明、错误或设计变更要及时提出,不能因施工图纸方面的原因拖延工期。
在取得甲方、监理、设计单位的支持下,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施工进度。
6.加强质量检查工作,做到隐蔽工程验收一次通过,尽量不要返工和返修,不因质量方面的原因而影响工期。
7.合理安排操作工人施工作业表,做到连续作业,采取措施降低施工噪声,以便适当安排夜间作业。
8.做好雨季施工的防护措施,给工人配备雨衣、雨鞋等用品,将雨天对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
详见下方横道图
第六章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1、为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扬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结合施工现场实际,特制定施工扬尘防治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对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工作措施的落实负总责,对工地现场1实施定期检查、考核。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是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执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实施方案,成立现场管理机构,指定项目部扬尘控制专职人员,做好扬尘控制工作的实施与管理。、监理单位对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工作负监督责任。
2、管理要求施工区域的围栏封闭
2.1根据规划红线范围,设置高度不低于2.0m的围墙,确保整个施工区域与外界充分隔离,围墙外侧作美化或绿化处理。
3、运输车辆的防尘控制在施工大门口设置冲洗设备、沉淀池及排水沟。施工运输车辆、挖掘机械等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泥土作防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冲洗车辆产生的泥浆水应通过二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城市公共管网。施工场地的硬化处理3.3施工现场按平而布置要求做好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铺设混凝土路面工作,实行场地的硬化或绿化处理,确保无一处露土现象.以达到防尘控制要求。
4、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
安排保洁人员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一次的清扫,清扫前2对路而进行洒水。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而的湿润。
5、建筑材料扬尘污染的控制
(1)砂石设置专用池槽进行堆放,控制进料数量,做到随到随用,不大量囤积。堆放时做到堆积方正、底脚整齐干净,并将周边及上方拍平压实,然后用密目网罩进行覆盖。砂石料如过于干燥,应及时进行洒水。
(2)施工用的砖、砌块必须在指定场地进行堆放。进场后及时进行洒水湿润,定时由专人对堆放场地进行清扫。
(3)其他易飞扬物、细颗散体材料〈如塑料泡沫、膨胀珍珠岩粉末等必须进行严密的遮或存放在不透风的仓库内,运输车辆要有防止泄漏、飞扬装置,卸料时采取集中码放措施,以减少污染。
(4)堆土防尘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小时,应密闭存放或及时用网或膜进行覆盖,防止风蚀起尘内堆置超过48及水蚀迁移。
(5)脚手架清理、拆除扬尘污染的控制脚手架外侧应按行业规范要求全部用密目网进行围挡封闭,并设专人检查、维护,严禁攒自拆开。在使用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向外、向下散落。清理架体内的建筑垃圾和废料时,应采用洒水和吸尘措施,禁止直接掀翻、拍打。定期对沾上灰尘的密目网进行清洗,及时更换.
(6)破损严重的密目网。拆除前,应先行清除脚手架中的杂物,并对积灰较多的密目网洒水湿润。
(7)砂浆拌制扬尘污染的控制
7.1在混凝土、砂浆搅拌操作间四周进行封闭围挡,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袋装水泥设置封闭的库房进行堆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时进行清扫,保持库内整洁,地而无积灰现象。如需露天存放应采取严密遮盖措施。为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施工现场全使用商品混凝土。
(8)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
8.1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边、生活区域内场地适当位置安装一些水龙头,使洒水皮管、洒水车能就近使用,便于操作。道路安排专人每日对施工现场次的清扫,清扫前需进行洒水湿润,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12的道路进行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粉尘经分类袋装后及时地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8.2建筑垃圾扬尘污染的控制建筑结构楼层内的施工垃圾(暴露垃圾)清扫前先洒水湿润,运输可采用搭设封闭式专用垃圾通道运输或采用密封容器、装袋清运,并派专人进行检查、监督。严禁随意在预留洞、阳台、窗口处凌空抛洒。所清扫集中的垃圾,在现场规划场地内堆放,并适量洒水或覆盖密目网,定时清运搬离现场,以减少粉尘污染。
(9)生活垃圾扬尘污染的控制
9.1生活垃圾安排专人进行收集、清理,按指定地点与建筑垃圾分开堆放,并进行密闭遮生活垃圾应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出场。禁止在现场焚烧建筑垃圾、废弃木料、塑料品和热熔沥青,以防止对大气的污染。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止工。
第七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1、采用的原材料等要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规定,并应有合格证和出厂说明书及检验、试验单。
2、施工必须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计量标准,各种测试和计量器具应定期校验,保证准确使用。
3、进场材料应按规定及时抽样送检,抽样及送检均应办好监理见证手续,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能使用。
4、施工中应按规定制作各种线槽,并按要求达到规范美观。
5、采用和推广经鉴定并批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并经甲方批准。
6、精心施工,坚持三级检验制度,隐蔽工程必须经检验合格,现场工程人员验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7、搞好施工配合,保护好已做工程环节,确保工程质量。
8、加强测量管理和技术工艺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施工偏差。
第八章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现场工程负责人为安全施工的第一责任人,管施工必须管安全。在工地要制订和完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在明确业务范围的同时也明确安全施工的责任。
2、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施工方针。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
3、建立健全以安全施工责任制为基础的十项公司安全管理资料袋,严格落实:
a安全施工责任制
b安全教育
c施工组织设计
d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技术交底
e特种作业持证上岗
f安全检查
g班前安全活动
h遵章守纪
i工伤事故处理
j施工现场与安全标志
4、施工临时用电实行“三相五线制”和“一机一闸一保护”,严格遵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中小型机具要做到:
a传动(转动)部位必须有防护装置。
b开关必须有漏电保护器。
第九章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的窗口,在本工程施工中,要树立我公司的良好形象,争创文明施工工地,现场的文明施工遵照市文明施工的有关规定和我公司《文明施工若干规定》制订。
10.1场容场貌
1、施工现场必须做到排水、走道畅通,保持场容场貌的整洁,逐步按要求进行施工。
2、施工现场办公室要经常保持整洁有序,不准兼作宿舍用,在内墙上要悬挂“四牌四表二图一板”。
a技术(质量)责任制度牌
b安全责任制度牌
c消防责任制度牌
d文明施工责任制度牌
e工程概况表
f天气晴雨表
g管理人员表
h施工进度表
i施工平面图
j形象进度图
3、施工现场要认真做好对易燃易爆等到物品的保管和使用,按平面布置图定点堆放,以利安全施工。
4、施工现场的材料,应按施工平面布置图指定的区域堆放整齐,特别是对砂、石子和其他散体物料应做到随用随清,工完场清,不留料底。
5、施工现场的工具机械等,要按照施工平面布置图规定的位置和线路设置,不得任意侵占场地道路,并在各类机械的作业点,悬挂安全操作要点牌,禁止无证操作,对设备要及时清洁保养。
10.2临时设施
1、施工现场安装的临时水管无漏现象,用电线路、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要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架设,严禁任意拉接。
2、施工现场搭设的临时设施和施工设施必须符合有关防火规定。
3、施工现场设置的办公室、材料房、宿舍等都必须挂牌,并要张贴管理规定,环境应经常保持卫生整洁。
4、施工现场要严格按照省、市公安部门及公司对安全防火工作的有关规定专人负责,建立安全防火管理体制制度,设置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并要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
10.3现场施工守则
1、项目组全体成员必须服从项目负责人领导,听从指挥,发扬拼搏奉献精神,努力工作,确保工期、质量,在用户中建立良好信誉做出贡献;
2、强化安全意识,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办好出入证,佩带胸卡,身着工作服。施工时,在没有弄清楚是否安全可靠时,严禁盲动,对违章作业者,相关人员有权制止;
3、项目组成员有事请假,需经项目负责人同意,把手头工作向项目负责人交代清楚,并经项目负责人批准后方能离开,事毕按时返回;
4、严格按图样、技术规范施工,并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对已安装完毕的工程,需经(质量员)检查,施工监理认可,方算完成任务;
5、每天工作完毕,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收拾整理施工用设备、仪器、工具、材料,对已安装完的成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根据任务要求,需加班赶进度时,全体员工必须认真执行领导安排;
7、爱护机具、仪器、设备,杜绝野蛮施工,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8、要与甲方和协作施工单位搞好关系,特别在交叉作业时要互谅互让,为各方安全负责,为施工提供方便,施工中出现矛盾时应协商解决;
9、遵守甲方和项目组各项规章制度、施工纪律,搞好团结,互助合作.不准打架斗殴,不得寻衅闹事;如有发生,视情节严重程度予以惩罚。
10、未经允许不得改动它方施工设备,不得随便动用它方工具、仪器、材料等;
11、坚持每天开班前会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对确因客观条件不能按时完成的工作任务,要及时汇报以便采取补救措施;
12、强化科学管理,周密计划,充分准备,不断总结,预防漏洞,力争作到按计划施工;
13、按时填写工程日志。
14、施工期间,要求施工人员上下班同进同出,禁止工人在非施工楼层出入。
15、施工现场最好悬挂有我公司司徽的字样标牌。
16、工地所有人员均须着工作服并佩戴有相片的胸卡,注明姓名和职务(工种)等。
第十章环境保护及节能措施
我们将依据GB/T1-和ISO14中的有关工作环境管理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环境指标,配备相应的资源,遵守法规,预防污染,节能减废,力争达到施工与环境的和谐,创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现场。
本工程中,我们将重点控制对水污染、噪音污染、废弃物管理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等。
1.防止施工噪音污染:使用电锯切割时,应及时在锯片上刷油,且锯片送速不能过快;
使用电锤开洞、凿眼时,应使用合格的电锤,及时在钻头上注油或水。
2.废弃物管理: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必须单独贮存,对可回收的废弃物做到再回收利用。
3.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再利用;生活垃圾与施工垃圾分开,并及时组织清运;施工作业人员不得在施工现场围墙以外逗留、休息,人员用餐必须在施工现场围墙以内。
第十一章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一、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原则
本工程场区较为平整,根据工程场地的特点及周围环境特性,现场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各专业同时施工,各专业施工人员及机械众多等各种因素及施工需要,
布置时考虑遵循的原则如下:
1、依据工程特点和各施工阶段要求,对施工现场实行分阶段布置和管理。
2、施工平面紧凑有序,按专业划分施工用地,尽量避免各专业用地交叉而造成的相互干扰。在满足土建、机电安装、装修等施工条件下,合理布置,方便各种施工材料存放以及方便组织场内运输,以便于全面管理。
3、合理布置材料堆放场,减少运输费用及场内二次搬运。
4、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动态的平面布置与管理。
5、合理布设施工临时用水、用电线路,保证工程顺利施工。
6、施工平面布置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二、施工总平面布置方案
2.1现场办公设施布置
1、办公用房根据招标图纸及现场踏勘,施工现场办公区布置在施工场区红线内(具体位置由甲方确定)﹐包括办公室、宿舍、卫生间、生活区,办公室内统一配备办公桌椅和文件柜,并配备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施。
2、合理布置利用场内施工道路,合理布置材料堆放场,减少运输费用及场内二次搬运。
3、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进行动态的平面布置与管理。
2.2生活设施布置
1、本工程系统较多,施工工期较为紧张,施工人数高峰期约50-60人。根据我单位以往的施工经验,为方便施工人员上下班,保障休息时间,同时根据总体施工部署,生活区布置在施工现场甲方生活区范围内,具体位置由甲方确定,来满足施工期工人的需求。
2、职工宿舍内,上下铺,床架被褥统一、床头设置床头卡。(甲方指定)
3、生活区食堂内配冰柜、蒸箱、炉灶等设施,要求通风、卫生,经常保持清洁,生熟间要分隔。(甲方指定)
4、淋浴间内设冲淋装置,厕所及浴室内墙面贴1.5m高白磁砖墙裙,便池便槽侧壁贴白磁砖,地面贴防滑地砖。(甲方指定)
2.3施工现场生产设施布置
1、施工用仓储设置布置
根据现场情况,现场设置1个仓库,位于现场内,面积均为m。
见下方现场平面布置图:
第十二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的可能性
1提高工程质量的合理化建议
1.设置高效率的项目管理部,对工程实行项目法管理,选派优秀的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组成工程项目管理部,全权负责对本工程施工的技术、质量、安全、成本、物资供应、文明活动等的管理,协调、调度和指挥,在组织管理上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2.挑选具有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的,作风硬、能吃苦,技术好的作业工人参与工程的施工,在施工力量方面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2缩短工期的合理化建议
本工程是智能化工程,工期相对来说非常紧张。尤其是主体、装修、机电安装施工与智能化施工的工作交叉施工以及施工配合非常紧密。所以我们将全力配合业主,对于一些量大、单项价值高的材料采购我们将提前以书面形式向业主汇报,力争按照工期约定完成施工任务。针对其他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计划管理体系
完善的计划是掌握施工管理主动权、控制施工生产局面,保证工程进度的关键一环,因此,建议建立由总承包方牵头,各相关单位参加的计划管理保证体系。
1.计划管理与协调组织
计划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因此,为更好地搞好计划管理和协调工作,建立一个由施工总承包方负责牵头组织,业主、监理、及主要专业分包参加的计划管理组织。
2.计划管理的思路与范围
(1)计划管理的思路
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线,以各类专业保障计划为基础,以综合协调和过程控制为手段,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2)计划管理的范围
计划管理把进度计划及各类专业保障计划都纳入管理范围之中,主要包括:
施工总进度计划及月、周季度计划、专业进度计划
②专业分包的进场计划及施工进度计划
图纸出图或需求计划
资源供应、设备采购计划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技术保障计划
设备调试计划
⑧其它需编制的计划
3.其它建议
(1)业主应增加自身计划管理和实施的透明度,及时通过适当方式向承包单位通报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如遇计划拖延或不能按承包方进度要求提供相应资源时,应提前向施工承包方进行通报,并协商对进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
(2)尽量减少专业分包队伍的数量。
(3)最好提供合理的施工总进度计划,以便合理安排本工程的施工。
3降低造价的合理化建议
一.成本考核的原理
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着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矛盾,因此,考核成本不能仅以价格高低作为唯一判定的标准,成本不是越低越好,判定成本合理性,应根据价值工程原理,用价格性能比指标进行判定。
二.降低成本的建议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在保持质量、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成本越低越好,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采用招投标办法选择专业分包队伍和设备、材料供应商。
2.减少设计变更或在施工前进行变更。
多数工程管理的经验表明,工程变更洽商是工程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设计变更、技术洽商应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1)提高设计质量。加强设计管理,提高设计质量,是减少设计变更的有效途径之一;
(2)搞好图纸会审工作。图纸会审也是发现图纸问题,解决各专业之间矛盾、从而减少设计变更的途径;
(3)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提前进行变更。做为业主应保持与用户的持续沟通,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并把用户的需求变化提前用设计变更的形式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