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林业产业让山地贵州百姓增收
提要: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贵州也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年全省有贫困人口万人,分布在武陵山、乌蒙山、滇黔桂石漠化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广大林区曾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既面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问题,又面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
啃下林区脱贫硬骨头,“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康养、花卉苗木等产业。据调查,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亿元。根据林业扶贫抽样调查,贫困人口人均林业经济收入为元。林业产业已成为我省脱贫攻坚优势产业,也是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重要生力军。
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杨舰摄
“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林业产业让山地贵州百姓增收
林业产业是绿色产业,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发展林业产业既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潜力所在,又是实现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优势所在,还是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重要领域,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意义重大。
“十三五”以来,我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利用,让丰富的林业生态资源转变为绿色资本、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安龙县石斛谷余亩林下铁皮石斛花进入盛花期。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慧摄
抓顶层谋划。近年来,我省印发《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大力支持贫困县区和极贫乡镇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蜂、林笋等短期能够见效的业态。印发《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年)》,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打造种植、加工、销售、旅游、文旅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制定出台《贵州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联合卫健、民政、中医药等部门印发《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科学规划指导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有序发展。
抓要素保障。在资金筹措方面,年下达省级专项资金6.11亿元、中央贴息资金1.5亿元,通过补助林下经济、融资创新、综合体等项目和贷款贴息,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约亿元发展林业产业。在技术服务方面,建立省级林下经济、特色林业专家团队和森林康养专家智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保障平台。开展种苗培育、丰产栽培、精深加工、新品研发等28个应用研究项目。编印林下经济、特色林业产业技术推广指南和技术手册。在培训农民方面,建立7家省级林下种养项目推广培训基地,面向全省免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问题。
抓促销招商。建成贵州特色林业产业体验中心和信息发布平台,入驻企业余家,27类近种林产品。年全省林业部门共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到位资金32亿元,开工项目95个。78家市、县级农(林)投公司作为项目承接平台,带动余家民营企业发展林业产业。成立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省林业产业联合会,促进全省林业企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
截至年底,全省特色林业产业种植面积达万亩,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万亩。培育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家,打造了大方天麻、织金竹荪、天柱油茶、桐梓方竹笋、安顺金刺梨等优势品牌。全省特色林业、林下经济带动万贫困人口增收。
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铁柱山油茶种植园区。胡攀学摄
壮大一产增效益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黔东南州天柱县的油茶种植户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
在蓝田镇岩背村,亩油茶进入了丰收季,40余名工人穿梭在油茶林间,抢收茶果。“年油茶果产量是3.5万多公斤,年产量达到了8万多公斤,有30多万元的收入。”岩背村油茶示范基地负责人吴仕华介绍,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推广油茶低改工作,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经过社员们的精心管理,岩背村油茶示范基地油茶果产量稳步提升,年较同期实现了翻番。而在高酿镇良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泰林在自家的亩油茶林下养鸡,年累计卖了多只鸡,光是养鸡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作为贵州十大林业重点县之一,天柱县林地总面积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39%。历史上的天柱县,商贾云集,清水江上放木排,财政收入滚滚来。但单一的木头经济不可持续,探索林业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天柱县将发展目光聚焦到具有特色优势的油茶产业和林下经济。
油茶种植面积从6年的18万亩增加到年的30万亩,年出栏林下鸡万羽,带动3万余户农户增收。“天柱油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倾力打造“凤99”油茶林下生态鸡品牌获得义乌国际森林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
山上满绿、林下生金。在贵州,像天柱这样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地方还有很多。
务川自治县镇南镇谢雪峰在整理采收的花椒。田东摄
大力发展以竹、油茶、花椒、皂角为主的特色林业产业。截至年,全省有竹林万亩、油茶万亩、花椒万亩、皂角69万亩、刺梨万亩、核桃万亩、花卉苗木44.83万亩,其中刺梨、方竹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核桃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六。赤水市、玉屏自治县、贞丰县分别被授予“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称号,桐梓方竹笋、织金皂角米等相继获得相关权威机构认证……贵州特色林业产品已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竞争力正在逐步形成。
全力发展林下经济。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森林复合经营,提高森林经营综合效益,探索了一批典型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了大方、德江、黎平的天麻,从江、榕江的草珊瑚,纳雍、赫章的乌骨鸡,普定、册亨的蜜蜂等一批有地理标志的林下经济产品。年,全省林下经济使用林地面积万亩,产值亿元,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实施实体达1.7万个,带动万农村人口增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排调镇巫起村林下养蜂基地,村民在采收蜂蜜。杨武魁摄
做强二产促发展
位于遵义市赤水市的贵州红赤水集团是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国内技术领先的竹笋食品智能化流水生产线,有注册商标43个,获得授权专利32个,多个味道独特的单品走俏市场。走进该集团生产车间,见到的是一片繁忙景象。
成立于5年的红赤水集团,主要依托赤水市万亩竹林资源,生产竹笋、菌菇等特色林产品。经过10余年的发展,企业生产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逐渐显现,只有竹笋类农产品加工生产车间一个,年产能仅0吨的红赤水集团生产加工亟待转型升级。
年,该集团搭上贵州“千企改造”工程的快车,朝高质量发展迈进。以红赤水食品产业园建设为目标,通过转型升级改造,园区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原材料加工车间、出口车间以及冰鲜冷库、制冷立体冻库等物流配送中心一应俱全。通过招商选商入园,汇集各种特色食品生产厂家入驻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现已吸引近20家食品型生产企业成功入驻,总产值可达4亿元以上,每年收购基地和周边农户竹笋等农产品原料3万多吨,解决多人稳定就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多名农民增收致富。
赤水市一家竹制品加工厂的工人在摆放竹地板。王长育摄
做大做强精深加工,让赤水市竹产业生机勃勃。目前赤水拥有各类竹类加工企业家,形成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家具和竹笋加工6大品类多种产品。这些竹木类加工企业提供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带动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做强二产,带动一产。从江县引进贵州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可年产0吨冷榨茶油(含吨药用茶油)、吨茶皂素、7吨茶皂素日化产品、10万吨茶粕生物菌肥;贵阳玄德生物开发了涵盖天然植物提取物定型定量基础研究、新型复合调味料开发应用等多个方向的产品,年产花椒产品吨;中国最大的皂角精加工集散地织金县皂角产业园区投入使用;锦屏县引进浙江铁枫堂公司,开发石斛花茶、石斛粉、石斛枫斗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集林下石斛种植、加工、连锁经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针对全省特色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产品开发能力较弱,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等问题,“十三五”期间,省林业局着力推动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努力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构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江县一家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吴德军摄
提升三产走新路
彝心彝意客栈、海坪陈家大院、悠悠民宿、半山客栈……以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为主体的野玉海景区海坪千户彝寨内,一家家客栈让村民迈上了致富路。
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姚勇摄
今年46岁的村民刘文德有两个身份,白天他在景区观光火车站做巡道巡线的水电技工,每月有0元工资。结束水电工工作下班后,他是农家旅馆老板,他的旅馆有5间房屋,年4月底投入运营。
“我家有6口人,老家有10多亩地都流转了,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加上养羊,收入也就勉强够家里的开销。”刘文德说,年8月搬到安置点后,在景区的帮助下,这两年他把新家空余的房屋分隔成小房间开起了农家旅馆,旅游旺季,几乎每天都住满游客。
忙碌的不光是刘文德,他妻子赵凤现在景区烤洋芋一条街租了小门面,做起小吃生意,遇上节假日,常常忙到深夜。赵凤现坦言,现在一家人每月的收入有七八千元,日子很幸福。
“这几年,随着野玉海景区知名度提高,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变化特别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住进新家,不光环境好,还能在景区做小生意、开旅馆,能有稳定收入。”野玉海管委会工作人员说。
短短几年时间,野玉海景区“云端小火车”、玻璃栈道、旱滑场变成了旅游新网红。野玉海景区通过景区建设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实现附近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达0多人,使大量普通劳动力年收入数万元,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
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瑜伽爱好者在花海里练习瑜伽。尚宇杰摄
在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正在打造以观赏花海景观为主题的森林康养基地。基地集“游览观光、休闲避暑、度假旅游、养生体验”等为一体,秉承“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以花海休闲为核心、以花海观光为基础、以独特的彝族风情为特色,涵盖花海观光、亲子游乐、温泉度假、生态休闲等多种功能业态。
良好的生态,是贵州最动人心魄的美,是贵州递给世界最珍贵的名片,更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探索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十三五”以来,全省林业系统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截至年,全省共有森林公园95处,湿地公园54处,森林康养基地90处,风景名胜区71处。贵定县、施秉县、荔波县、习水县、赤水市、都匀市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市)荣誉称号。年,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含休闲服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约亿元。
绿水青山有“颜值”,融合三产高“价值”,“十三五”期间,贵州通过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真正做到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美丽山水间,铺就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之路。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晨韵。王茂祥摄
展望“十四五”——
林业产业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贵州林业产业拟定主要目标是:到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亿元;特色林业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林下经济使用林地面积达到3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面积达到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建成生态主导型林业产业发展体系,迈入全国林业经济强省行列。
丹寨县排调镇甲石村林下养蜂基地。杨武魁摄
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各地资源禀赋,结合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和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森林资源提质增效为目标,编制全省林业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明确以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康养、花卉苗木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整合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国家储备林、木本粮油基地建设等政策,支持林业产业发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发展目标、主推模式和经营强度。
抓好林种结构调整。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国储林项目为抓手,布局大径级和珍贵树种用材林,重点打造以人工商品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聚焦竹、油茶、花椒、皂角、刺梨、桑、核桃等具有贵州特色、比较优势的重点品种,用好低产低效林地、退耕还林地、造林失败地等地块,建设规模化的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引导企业围绕基地搞加工,就地提升价值、吸纳就业、促进增收。充分利用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畜、林菌、林蜂等林下经济,全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林下经济种养基地。制定林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探索结合烟地轮作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抓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搭建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平台。大力发展木竹材、食用药用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林产品附加值。加快良种选育、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培育一批林产品品牌。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提质升级,着力打造提升生态旅游康养试点基地,建设森林康养示范县。
抓市场主体培育和扩大投入。围绕我省林业资源优势包装项目,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规范化种植经验、精深加工能力、产品销售、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林业龙头企业。完善林业相关配套政策,深入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林权抵押贷款及林权收储担保融资、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方式,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用好国家政策性贷款、地方专项债券和绿色产业基金,积极争取国家“油茶贷”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
通讯员胡鸿韬
编辑唐怒娇游正兰
编审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