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从学渣到大学教授,北京姑娘用10年,把玻

发布时间:2025/1/21 16:57:48   

说起玻璃,你会想到什么?杯子、窗户、花瓶……大多是些生活用品,平平无奇。

然而,在一位名叫杜蒙的85后北京姑娘手里,玻璃被赋予了新生命。从随处可见的普通物,变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在她的一双妙手下,玻璃以它奇特的材质,与花草、珍珠等融合。摇身一变,成了飞上枝头的小鸟,或是充满故事的小摆件。

杜蒙,用她天马行空的想法,把玻璃变成了绝无仅有的、富有生命的手作。

不同于用玉石、陶瓷等原料,制作出的工艺品为大众认知和接受。

虽然玻璃材料具有很大的延展性和艺术性,但同时因为玻璃很容易受到温度、重力的影响,在制作的时间把控上也要求极为精准。

在其受热过程中,常常需要把玻璃在固态和液态之间来回转换,时而柔软、时而脆弱,控制起来相当不容易。

这就要求玻璃艺术家不仅要有耐心和韧劲,还要具有高超的玻璃制作技能。

而对于国内的工艺玻璃技艺来讲,大多是子承父业的传承,或是师徒式的手把手传授。加之学院派里有关专门研究和教学玻璃设计和制作的专业,更是寥寥数几。

在国内,业余坚持做玻璃的大概有百十来号,相比于其他工艺品或艺术品圈子,这百十来人已经算是小众圈子了。

除去这百十个业余玻璃制作者,真正全职专业的独立玻璃艺术家,更是凤毛麟角。不到20几人的圈子里,杜蒙便是其中之一。

可谁人能想到,如今既是艺术家又是大学教授的杜蒙,十年前却是一位对玻璃一窍不通的学渣。

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前夕的杜蒙,用蜡板印刷机创作了满墙的海报书,作为毕设。

机缘巧合之下,她的教授觉得她的作品和玻璃十分契合。没想到,这竟打开了杜蒙走进玻璃世界的大门。

年,杜蒙成了第一个在罗切斯特理工大学,就读玻璃专业的中国人。

语言不通、对玻璃零认知、实操无从下手……名校毕业的杜蒙,在异国成了学渣,这样的落差,一度让杜蒙想要放弃。

研一念完后,杜蒙选择了休学,试图在慢节奏的生活中,调整自我、寻找灵感。

所幸最后,杜蒙坚持了下来。

高温、高压、高失败率,是玻璃艺术家常常要面对的环境和问题。在严苛的条件下,又要求工艺者保持一丝不苟的权力集中,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

就像地下摇滚乐团一样,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你必须做出抉择。

国内的玻璃工艺作坊本就不多,其中还有不少是做流水线批量生产的。

对于像杜蒙这样的独立玻璃艺术家来说,本就小众的圈子加上没有合适发展的大环境,玻璃创作难上加难。

这也是为什么那时杜蒙的作品,大多是低着头、闭着眼的形态——也反映了她当时的迷茫与无助。

同时,做艺术家在经济方面需要承受很多压力,不为绝大多数人熟知的玻璃手作,必然限定了它的商业价值。

所以,是坚持理想,继续玻璃之路,但要面对经济上的举步维艰?还是选择放弃,另寻他路?

杜蒙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也正是在这个纠结时刻,杜蒙收到了日本国际艺术大赏的入选通知的消息,这无疑给了她一针强心剂。

众所周知,日本的匠人精神,举世闻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技能,可以不断努力钻研,直至做到极致。

这种匠人精神,也成为了日本人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一度成为了专属于日本的代名词。

而日本金泽国际玻璃艺术大赏,被誉为玻璃届的奥斯卡,足以证明奖项的含金量。凡是能入围的作品,就可以称得上是上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奖项在此前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从来没有颁给过中国艺术家。

杜蒙,这个85后的北京姑娘,把吹制和铸造两个方式相结合,用玻璃、石头、茶、银箔和铁,创作了一共有12个的作品《高地回声》。

也正是这部作品征服了以严谨细节著称的日本人,杜蒙一举打破了日本对该奖项30多年的垄断,成为第一个荣获了日本金泽国际玻璃艺术大赏优秀奖的中国人。

在那一刻,匠人精神不再专属于日本,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匠人。

现在的杜蒙,把玻璃玩出了别样美学。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惊艳了无数人。

同时,也让大家开始认识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