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发展 >> 西方彩绘玻璃的风格特征,玻璃与教堂发展的
哥特式教堂作为城市兴旺安定的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市民感情的寄托,是城市生机的精神反映,可以说彩色玻璃窗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弘扬教义的工具,同时为人们提供了感观上的愉悦
彩色玻璃的风格特征
彩色玻璃窗作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最初的形成是依托于建筑结构体系的演变。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减轻了拱顶重量,和谐了各个构件之间的关系,从哥特式教堂大殿的高度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演变过程,大殿高度分为四层:连拱廊、台廊、楼廊和高窗
彩色玻璃窗的发展和玻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早期巴西利卡和拜占庭教堂只是偶尔使用花窗,但直到在圣丹尼斯修道院,彩色玻璃才第一次在装饰和结构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玻璃冶炼技术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教堂发展的高峰时期
这种成正比的对照关系对彩色玻璃的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色玻璃窗的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公元11世纪,需先在木板上标出长和宽,之后在其范围内画上图案,切割玻璃,嵌在铅条中组成图案,并在两面焊接
第二个阶段公元12世纪~公元14世纪,先用铁棂把窗子分成格子,用工字形截面的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彩色玻璃就镶在铅条中间。第三个阶段公元15世纪,随着玻璃彩绘的发展,铅条越来越不受重视,玻璃多为白玻重油彩
第四个阶段公元18世纪,混色玻璃发展并大众化,广泛应用于家居与教堂。在此过程中,铜箔渐渐取代了铅条,从教堂外部可以清晰地辨认出黑线条和光线组成的网格
随着制作工艺的发展,彩色玻璃窗的色彩也大致分为三个演变阶段:
1.公元11世纪,玻璃片面积小,透明度低,整体色调统一而沉稳,这个时期更重视描述某种思想而不是实际的形象
2.公元13世纪,随着烧制玻璃技术进步,玻璃块分格变得疏阔,图画内容也尽量简略,色调也不统一,削弱了其装饰性
3.公元15世纪,因为银着色剂的发明,能够描绘黄色头发和金色服饰,这个时期便直接在玻璃上绘画,更重视图案而不是气氛的营造
如此演变下来,虽然整体的艺术风格由恍惚迷离走向明确肯定,但是对图案的重视超过了气氛的营造,这也验证了艺术与技术并不一定向同步发展的,比起枯燥的说教,教会需要傻子的圣经来弘扬教义,极富感染力的彩色玻璃窗无疑比枯燥的说教更有效
玻璃窗上的图画大多以《新约》故事为内容,内容非常世俗化,不识字的信徒们以此诉诸感观的手段来救赎灵魂,寄托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丰富的内容需要多变的形式为载体,具体表现在窗框样式和画面构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