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西游记中的沙僧老实巴交的沙和尚与大起大落

发布时间:2022/12/3 15:21:21   

沙僧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代渐趋定型,作为文学作品,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也改称了“沙和尚”。那部佚失的西游无据可考,就不得而知了。

在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中,沙和尚法名“悟净”,也称黄婆、土母、刀圭,五行属土,俗称“沙僧”。师徒四人中,沙和尚的性格前后表现反差最大,皈依佛家前,是凶神妖气,待拜唐僧为师后,却成个性憨厚、忠心可嘉的形象,一路上谨守戒律,极少叛逆灰心,最终功德圆满,被封为南无金身罗汉。前后完成了凶猛食人到沉默是金、似有似无的转变。

杨慎笔下的唐僧师徒乃四位一体,孙悟空、猪八戒都是帝王,那沙和尚也是帝王级的,应该也有原型,查阅明世宗朱厚熜前面的明朝列位皇帝,会发现有一个人与众不同,经历与沙和尚的前后性格无形中好些相似,这个人就是:明惠帝朱允炆(也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

我们来看看建文帝的史料:

根据目前史料,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人似乎更倾向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了南京,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来隐居僻处,诚心向佛,终了一生。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不然燕王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关于朱允炆的个性和他在位时的国内发展情况现已无可信史料,因为朱允炆时期的档案文献和起居注全遭毁灭,而私家记述又概遭禁止。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闲余茶时荒唐拍拍。

书中与沙和尚身世重要相关的内容分别挑出如下:第八回、第二十二回、第二十四回、第四十九回、第九十四回与第一百回,六处关键内容摘抄如下: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九十四回四僧宴乐御花园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浏览过后,看看凑合,戏说如下:

一、出身来历。

孙悟空猪八戒大战沙和尚

大家都知道沙和尚是卷帘大将,却未曾深究其在卷帘大将之前身,有第二十二回、第九十四回作了交待,分别是:

老沙原系凡夫,因怕轮回访道。云游海角,浪荡天涯。常得衣钵随身,每炼心神在舍。因此虔诚,得逢仙侣。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工满三千,合和四相。超天界,拜玄穹,官授卷帘大将,侍御凤辇龙车。……】

令我们诧异的是:字面上两回沙和尚自我描述当中竟然有不同,第二十二回前半段说自小英雄了得,第九十四回前半段却说原系凡夫,自相矛盾么?

先解释一下,这里的“婴儿”和“姹女”在道教练丹术中,“婴儿”一般代指铅,“姹女”一般代指朱砂,即硫化汞。“木母”与“姹女”一样,代指汞,“金公”和“婴儿”一样,代指铅。《西游记》当中使用“姹女”时,有时真指少女,有时代指朱砂,即硫化汞;“婴儿”有时真指小孩,有时代指铅;有时“金公”代指孙悟空,“木母”代指猪八戒。真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此乃杨慎的拿手好戏。“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养就孩儿,配缘姹女”可理解为道家修道炼丹中的铅汞相投。

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杨慎给我们开了个小谜,第二十二回的沙和尚自表中,前半段是真话,后半段说学道荡天涯、衣钵谨随身,却是加入了另外一个人的身份,这另外一个人身份与第九十四回说的访道海角、衣钵随身是同一个人,就是“老沙”,大家应该可以猜出来他是谁,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老”字用得妙,“沙”家最老的就是明太祖,“老”字既可指年龄大,也可指老一辈等,中国文字的奇妙就在这里,与前面“姹女”“婴儿”等词有同工之妙。

回过来,我们看沙和尚的本体:“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什么人可以从小“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当然是帝王、皇太子、皇太孙之列,因为“万国九州”“五湖四海”都是他家,当然随便玩了。

建文帝朱允炆自幼被立为皇太孙,熟读儒家经书,性情温文尔雅,以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朱元璋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此可谓“英雄天下显威名”。

“豪杰人家做模样”点破了沙和尚的真相,“豪杰人家”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何等英雄,创下个普天家业,“做模样”讥笑建文帝朱允炆是个空模样摆设的无用之皇太孙,空担帝王之位。

此回中猪八戒之言也证明了沙和尚的身份:

“教你祖宗看杖”猪八戒这里说得是实话,不是一般的讨口头便宜,因为他的主要原身就是朱允炆的爷爷朱元璋,“祖宗”二字名副其实。

“你这脓包”骂到沙和尚的要害,本来书中写猪八戒与沙和尚在交战中旗鼓相当,后来孙悟空去南海请救兵,观音菩萨派惠岸来方降服沙和尚,照此言,猪八戒是没有说这种话的理由的,但是他为什么在沙和尚皈依时忽然来这么一句不着边际的话?

其实是作者之意,请他道出沙和尚的真身,即:你就是个做做模样、纸上谈兵、无实在分量的草包,给你个大权在握、兵力数倍于对手、天下臣服的好好天下都坐不住,才四年就扯了,太脓包了。

朱允炆身上混入朱元璋经历,何意?还是那句话:既混淆视听,又四位一体。

二、卷帘大将。

卷帘大将

“卷帘大将”四个字是《西游记》首创,我们在其前的书中找不到,这个需要大家的智慧了,我们也来拍拍。

帘,古时又叫“薄”。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的考官统称“帘官”。帘官又分内帘和外帘,《明史·选举志汇》:“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帘官之“帘”,正取于门之帘。原来,贡院内有至公堂,堂后有门,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官员,在堂内保管、批阅试卷,并居住其间。考试前三日,这些官员由至公堂后小门进入,监临随即封此门,并以帘相隔。这帘成为一种界线。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官员,称为“外帘官”。门闭帘隔,内帘、外帘被分别限定了活动空间,各司其职,帘内帘外不得随意往来,内外公事要隔着门槛交洽。

了解了上述含义,“卷帘”二字的意思我们也就可以推测,

(一)文治天下。

举办科考的至公堂的帘若被卷起来,结果是至公堂内外可以相通,科考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就是选人,即提拔文化人,提拔文化人干什么?当然是为了治国。因此此中“卷帘”含义便是:畅通文人治国之路,大便其道。这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所作所为惊人吻合,朱允炆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对理想的仁政的向往,遂使他和他的顾问们放弃了明太祖文治武功双行政策,而极大偏重于提倡文官统治,即使对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进行了这方面改革,比如设置宾辅和伴读,并让翰林学士以儒家的为政传统教育和辅导诸幼年王子等。从这个层面来说,建文帝朱允炆确实对得起“卷帘大将”四字。

(二)登堂入室。

沙和尚得玉皇大帝封为卷帘大将,此时玉皇大帝代指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皇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见:

这里面或隐或显表明卷帘大将的真实身份,“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值殿曾经众圣参,卷帘曾见诸仙拜。”表明了卷帘大将的帝王身份,都是杂在其他表述中,看起来是说玉帝、王母,其实是说沙和尚自己,模棱两可叫人无法定案,人不留心容易忽略其中韵味,杨慎这等文学大家肯定不会轻犯此等自相矛盾的低级失误。

沙和尚也是登过基的,为什么只能为玉帝卷卷帘?为王母护护驾?不是掉身份么?其实不然,一个皇太孙为皇太爷、皇祖母卷帘、护驾在历史上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卷帘”二字在这里,推测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说朱允炆名义上虽已登堂入室,但并未实掌帝王治国经,可谓是:卷帘欲窥帝王术,不期打破琉璃盏。转头哭丧沉流沙,终归做个卷帘人。

三、琉璃盏

沙和尚被贬下界的原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失手打破了琉璃盏。大家看好,书中所有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都是用了个“打”字,其他景物、事件、动作等描写多多少少都会换个词,比如正常失手是用“摔”、“掉”、“碰”……都可以的呀,此事为何一直用“打”字不换?因为“打”字是內含主动出击的意思,就是说卷帘大将是在主动做“打”这个动作,却失手了,他究竟要打什么?自然是琉璃盏里盛的东西,琉璃盏里面盛了什么?我们先看看琉璃盏的寓意。

(一)琉璃盏的寓意。

琉璃盏:是由琉璃做成的盛东西的器皿。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的使用已有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

《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人们称古法琉璃是一种可以带来好运的神秘物质,这种好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早的财神信物,也就是招财,另一个则是保健康,求平安。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

琉璃在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唐僧)翻译的《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中称:东方净土(与西方极乐世界比肩)就是以净琉璃为地的世界,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与西天如来佛祖一样)的法物,琉璃光可照三界之暗。这就是人们说琉璃保平安的原因。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琉璃盏中盛的是:财富与权利,本身是和平平安的象征。

(二)“打”字了得。

卷帘大将为什么在蟠桃会上打琉璃盏?因为“蟠桃会”寓意特别,孙悟空、猪八戒也是因为蟠桃会出事的,这蟠桃的意味很值得一拍,此处不多述,待见后面拍岸了。如果看过前面建文帝资料的,应该可以猜到卷帘大将出手的原因了,那便是: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拿掉所有藩王手中的权利,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金钱利益。

史料写得明白,公元年末,朱允炆开始集权与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了行动。周王朱橚(—年)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是:代王朱桂(—年);湘王朱柏(—年);齐王朱榑(—年);以及岷王朱楩(—年)。一年之内解决了五个,真是“天神个个魂飞丧”,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朝廷明白燕王是最棘手的,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这样一迟疑,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着手准备的时间。经历三年对战,建文帝领导的朝廷在大好优势下还是败在燕王朱棣手下,太平天下丢了,琉璃盏打破了。

(三)失手之果

卷帘大将失手被贬后如何?他自己说了,见下:

书中说沙和尚(卷帘大将)在流沙河吃人为妖,虽然自在,却也有活罪受:“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

卷帘大将真的吃起人来了?

先看看历史上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的多个说法:

1、史书记载,自焚?自遁?。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此中有建文帝朱允炆自焚、变僧遁去两种说法。

2、出家为僧。

说法一: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自称应文和尚,终了一生,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比如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说法二: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朱允炆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朱允炆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朱允炆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说法三、四:近代还有说朱允炆隐在湖南新田大观堡、东明寺等的观点。

3、遁入道门。

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

综上说法,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定是暗中下令搜寻朱允炆,朱允炆若是在世,起初想必也是过得战战兢兢、日夜吊胆,先是“改头换面”变了模样,却也终日担惊受怕,真是“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后来看破了,终于“任意纵横游海外”。

四、沙悟净、沙和尚。

沙悟净

卷帘大将被贬在流沙河,遇观音菩萨与唐僧后,改头换面有了两个名称,一个是“沙悟净”,一个是“沙和尚”。

(一)字面意义。

遇观世音菩萨,菩萨给他起了个名字“沙悟净”,第八回写的清楚:

1、沙悟净。

前面猪八戒拍岸中,已经解释了“悟能”含义,其中“悟”字是相通的,有感悟、领悟、觉悟的含义,本身就代表着修炼、修心的意义。悟,是心灵实践,或称“修证”“体证”等

“净”可以理解为:干净,清洁,心无杂念。外在变现可谓:寡欲,心平气和,无争。

“悟净”,指的是远离污浊寻净土,求清净心的修行。“洗心涤虑”便是法门。

前面已经提过,后世盛传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为道的说法,其中传说: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佛说:“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此求佛问道的第一重境界。这些传说杨慎清楚不过,何尝不是杨慎自己的感悟,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悟净”二字恰如其分。

2、沙和尚。

遇唐三藏,又有了“沙和尚”的称呼,见第二十二回写到:

在佛家言,“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槃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或“和上”。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此外,根据《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著),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

可见“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如今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以沙僧拜师后西行路上的表现,确实是“以和为尚”,尽职尽责,经常调和开解唐三藏、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不和,默默无闻的润物无声,“净”也。确实对得起“和尚”二字。建文帝朱允炆在下落不明后,也是寂然无声,“净”也。

(二)深度了解。

书中第八回说观音菩萨指沙为姓,第二十二回说指河为姓,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河名“流沙”,为什么不是姓“流”?而是姓“沙”,推测原因有三:

一是玄奘取经的故事中“深沙神”“沙和尚”早入人心,“沙”字暗含了故事原意;

二是“沙”者衍生流沙,道家以为肾之水;

三是“沙”与“杀”同音。

杨慎一看,“流沙河”的名字妙不可言,全在这个“沙”字。

1、杀务尽。

沙悟净杀务尽

“沙悟净”随即有了“杀务尽”之意,观音菩萨的意思很明显,你卷帘大将入我门后,若有其他派的人来、若有不听话的,杀务尽。有人会说,观音菩萨都是大慈大悲,为何有这种意思?诋毁么?可以说这都是因为电视剧与一般人的理解所致,百回本《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至少有双层身份,他是一个真正隐藏的超级利害角色,等大家看到后面专门拍出他的历史主要原型就都明白了。

我们看第八回卷帘大将为观音菩萨劝皈后,接下来“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先不说观音菩萨法力高强,要你送过河?且看他是不是“洗心涤虑,再不伤生”。

看到第二十二回的表演,大家笑了,若不是孙悟空与猪八戒,唐三藏已经成了卷帘大将的口食了,再想想,若是普通人,三个人都不够他吃。看来他还是照旧吃人营生,前后矛盾的很呀,观音菩萨不管么?他老人家可是神机妙算、知过去未来的哦,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杀务尽呀,这正是他老人家的吩咐。卷帘大将自小聪明,自然领会菩萨深意,干得很出色,所以如果观音菩萨不出面,不只是唐三藏三人,任何人都是过不了河的,这也是观音菩萨派惠岸(木叉)来流沙河的根本原因。观音菩萨走后到唐三藏来之前,他干过什么我们就不啰嗦了。

2、杀和尚。

“沙和尚”随即有“杀和尚”之意,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的一项财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观所能拥有的免税土地的数量,它直接攻击了佛教和道教僧侣们的既得利益,无疑疏远了宗教界,特别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许多佛教僧人都为燕王效劳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他们的领袖是这位僭主的顾问,即和尚“道衍”,此人自年便已为燕王服务(他后来名姚广孝,年-年)。这个政策也使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实,说他的侄子如何违犯了《祖训录》,进一步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和尚不好杀呀,杀了和谐,和谐杀你。还是和为贵吧。

五、九个骷髅。

戴九个骷髅的沙僧

鹅毛不浮的流沙河,竟然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不沉,这几个骷髅是不是有蹊跷?书中是这样写的:

为什么其他人都沉了,他们九个不沉?因为他们是“取经人”,取经人究竟代表何意?就是向往权利之巅的人,也可以说帝王之旅。唐僧师徒四人与白龙马就是帝王组合之旅,理解了这个层面,就好拍拍了。

在《西游记》成书之前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也曾对三藏法师说:“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元代《西游记》杂剧中,沙和尚也道:“有一僧人,发愿要去西天取经,你怎么能够过得我这沙河去?那厮九世为僧,被我吃他九遭,九个骷髅尚在我的脖项上。”这做项链的九个骷髅,竟然是唐三藏的前世!并且被沙和尚吃过九次!

书中说唐僧乃十世好人,由此推测,沙和尚脖子上带的九个取经人骷髅便是唐三藏前九世的,这个解释是可以接受的,加上后面九个骷髅引渡唐僧,也符合帝王只有自渡方能超脱的观点。话外一句,其他众生自度与被人超度都可以,帝王不自度就难成帝王。

如果我们理解了百回本《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的含义(见后面“拍岸之五:唐僧的真相”),就能推出杨慎赋予九个骷髅的其他含义,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在明世宗朱厚熜前,明朝共有九个皇帝,世间多少取经人(即多少逐鹿皇权之人),最终达到目的的寥寥无几,真正登上九五之尊的人必定留名千古,是永远沉不了的。这九个人便位列其中,所以他们的骷髅是沉不了的,后来人都会看到。但是,他们的行为也是付出了无数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卷帘大将(沙僧)吃人无数的根源,真正吃人的大户是这九个骷髅,并不单是卷帘大将(沙僧),只要这九个骷髅还在,沙僧还会继续疯狂吃人。

看过明史的人都会知道,明朝好些帝王杀起人来从不含糊,随举一例:

大家自省一下自己的家族一起有多少人,就明白上述手段的凶狠,真正的杀务尽。朱棣夺位后诛戮建文诸臣之手段,因残酷诛戮,妄引株连,如瓜蔓之伸延,故名“瓜蔓抄”。东厂、西厂、公公……等等称谓在今天耳熟能详,皆明朝帝王之大功,“杀务尽”名不虚传,九个骷髅昭示的其实就是活生生的罪证。作者又将明朝其他皇帝的特性融入建文帝的身上,叫人难以琢磨,因为分辨不出来对作者来说比较安全。

当他们见到了唐僧,宛如到达目的地,将唐僧戴头上引渡后,得到了名义上的肯定,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心满意足的随风逝去,也必然会淹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和光同尘。此后的沙僧真正脱离了吃人的怪象,开始了奇妙的旅行。

六、沙僧拍岸。

沙僧从卷帘大将到沙悟净、沙和尚,开始凶神恶煞,见第八回、第二十二回:

这个沙僧下手目标很明确,一个是观音菩萨,一个是唐三藏,因为这俩人代表的身份象征就是他想要的,奇怪的是观音菩萨是天庭上的常客,卷帘大将如何不识?这个疑问值得大家想想。此时的沙僧:如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亲贤好学,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他是有气势的,对展示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利的渴望是迫切的。

“晦气”两个字妙哉!运气不太好,注明了沙僧后面的任劳任怨,默默无声。此时的沙僧:如建文帝朱允炆石沉大海,似有似无,其传闻淡而弥久。

七,小结。

综上所述,有拍岸之四:沙和尚的历史主要原身是建文帝朱允炆,中融其他皇帝特性。后面的拍岸会继续佐证。

文:北斗真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5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