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发展 >> 考古频频发现奇特文物,与现代物品非常
唐朝的高跟鞋
年4月,考古学家们在修缮陕西的法门寺佛塔时,发掘出了一件稀奇的文物。这件文物由很多的金丝组成,底下还有很多的碳化物。经过认真的研究,专家们发现,这是一双:金丝高跟鞋。
有趣的是,这双鞋虽然是木制的,但是,如果复原,样子和我们现在的高跟鞋很接近,可以说是非常“穿越”了。其实,像这种具有穿越感的文物,我们中国还有很多。
商朝人:我们也有三通管
三通管,作为一种排水装置,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一般由金属制成,长着三个开口的管接头,被我们广泛应用在输送液体的管网中。有意思的是,早在商朝时期,我们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三通管了。
年,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的白家坟之中,发现了一个水管,这个水管每节长42厘米,管外直径达21.3厘米。让考古学家惊讶的是,这节水管是“T”形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三通管。
原来,商朝时期的河南安阳,气候温暖湿润,经常下雨。在没有排水设施的古代,雨水并不是滋润万物的甘霖,而是造成内涝的瘟神。然而,商代的水管一开始只是一根根单口管,又怎么能抵御内涝呢?于是,聪明的工匠们决定把水管改成三通管。
在制作过程中,商代的工匠们会把油麻拧成绳状,再利用绳子两根陶管的接口处用作阻挡物,等到堵好以后,再往缝隙里倒泥浆。由此可见,制作出这么“穿越”的东西,古代人真的吃了不少苦。
战国:想不到吧,我们也有柱形水杯
所谓柱形水杯,就是我们平时喝水用的圆柱形杯子,它们身材娇小可爱,有着迷人的透明外衣。有趣的是,娇小可爱的柱形水杯并不是什么洋货,而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年,我国的考古学家在杭州市石塘村的一处战国墓地里,发现了一枚高15.4cm的水杯,整个水杯都由水晶制成,十分好看。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枚水杯呈圆柱体,身体细长,长着一张小嘴,和现代的圆柱玻璃水杯的形状非常像。如果不是杯身的圆雕纹路和杯底的水晶沉淀,我们很难解释这枚杯子到底是不是现代的。
三国:便当盒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要说现代人最离不开的东西,那肯定就是便当盒了。这是因为便当盒虽然小,但是里面装的饭可解饿。
提到便当盒,许多人都会把它们当成现代的产物。但是,实际上,人家的年纪可比咱们大多了,不能因为现在人家穿塑料衣服就拿人家不当长辈。
说起便当盒的年纪,最早要追溯到三国时期。公元年,东吴将领朱然病逝,下葬的时候,他的儿女们还把他的便当盒埋到他墓里了。这可真是实打实的领盒饭了。
朱然的便当盒,可不是塑料的,它还有一个大名,叫“越窑青瓷方格盒”。青瓷的身体,四四方方的形状,里面还带一把小勺。真的特别像现在的便当盒。不知道的,可能还真会以为朱然穿越了。
考古频频发现的这些“奇特”文物,与现代物品非常相似,难道真是有人穿越了?
首先,古人和今人都要适应现实
社会环境总会是社会意识的决定者,艺术创作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必然也要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商朝人为什么要做出三通管?还不是因为商朝时期,洪水弥漫泛滥,使得人们不得安生?为了方便排水,商朝人只能做出三通管,让大家都能好好活下去。
商朝很在乎环境保护的,商朝法律规定,“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连乱扔垃圾都要砍手,那胡乱处理排泄物和污水,罪过肯定更大。所以,制造三通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是必须的。
古人和今人,说到底都是人,只是年代不同而已。但是,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古人一样要选择突发奇想。朱然为什么要有一个便当盒,还不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都是满城战火,作为武将,朱然只能不停地打仗。为了适应高效率的军旅生活,准备一个简约实用的饭盒很正常。
所以,看似穿越的文物,其实都有自己的现实价值可时代特色。古代人的需求与现代人的需求在很多时候是非常相似的。而以我们中华文明千年来的智慧程度来看,创作出穿越式的文物并不稀奇。
其次,古人的手工技术水平并不比现代手工水平差。
我们今天看到战国水晶杯,就觉得它是穿越的,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古代的手工业。实际上,我国的玻璃技法比西方的玻璃制作工艺相比,要早多了。我国的考古学家曾经在越国的墓地发现玻璃制作的剑饰,这些剑饰的诞生时间大概是战国时期。也就是说,我国从战国时期就可以制作玻璃制品了。
再加上,古代的手工业基本由官府管理,许多工匠的手艺相传,在官府的压迫和自身的努力下,匠人们往往能制作出很多别出心裁的作品,开创出很多制作技法。可以说,这样的中国工匠,造出了那么多技艺精湛、花样百出、奇思妙想、手艺高超的文物,是没什么稀奇的。
其实,中国的“穿越”式文物还有很多。比如,新莽时期的游标卡尺,辽代的牙刷,秦朝的钳子等,它们都是我国绚丽多彩的群星中,神奇的一颗。
历经千秋万代,度过寒来暑往,这些“穿越”式文物,记载了古代的文明,震惊了现代人的眼球,也终将铭记于未来人的记忆。它们或可爱,或严肃,但都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它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现代的东西或许在过去早有印迹,只是我们还没有与它们相逢、相聚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