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介绍 >> 琉璃套料雕刻,美轮美奂
套料即套色,是琉璃制品区别于玉石器的独特工艺,即在琉璃制品的表面再套上一层或数层与底子不同的色料,再在这些色料上,根据需要绘制山水花鸟等图画,经过雕琢加工,使图画显露出来,雕镂错采,光色鲜明,琳琅悦目。
琉璃雕刻工艺在清代叫作“套料”。因为北京人把琉璃,也就是博山的有色玻璃工艺品叫作“料器”,用两种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制成的瓶、碗、壶等就叫“套料”。
这是一个复杂细密的加工过程,要经过吹制成型、套料,整型、磨面,设计图型,加温涂蜡,刻画轮廓、落地打砂,浮雕研磨,精雕细刻、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完成一个套料刻花瓶,一个技工要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一般套一色的居多,有的多至五色。色彩配合与图案设计可形成不同的格调:白底套蓝,典雅凝重;白底套红,鲜明富丽;白底套绿,郁茂葱翠。而单色浮雕则多是名贵色料,如鸡油黄、鸡肝石、松石兰等。
制品不同,式样不同,规格大小也不相同。以刻花瓶为例,小的6吋,大的14吋,最大者到20吋。形体也富于变化,美人瓶呈圆角形,萝卜瓶纺棰形,天球瓶下粗如鼓,上细如柱,观音瓶亭亭玉立,还有灯笼瓶,椰子瓶、鱼尾瓶等,都因物取名,各象其形。除圆形者外,还有瓜棱瓶、八棱,四棱等多种。
套色浮雕以花卉禽鸟为多,还有山水,人物、走兽等。传统的图案,如天女散花,龙凤呈祥、嫦娥奔月,松鹤延年、凤戏牡丹等,工艺独到,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
琉璃雕刻在博山的发展
博山的琉璃雕刻工艺有悠久的历史,清朝康熙年间,宫廷内的鼻烟壶作坊,就有博山的工匠。清朝乾隆时,北京的套料多取于博山,然后运到北京的玉石作坊,进行刻花加工。
最初出现的“套料”是鼻烟壶。清代大金石家赵之谦所著的《勇庐闲诘》中对“套料”的记述是较早且较翔实的:“壶皆以五色玻璃为之……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套采也。先为之质曰‘地’……套之色有红,有蓝,有绿、黑、白……更有兼套,曰二采、三采、四采、五采,或重叠套,雕镂皆精绝。龙凤盘螭,鱼雁花草,山川彝鼎,千名百种,渊乎清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琉璃雕琢到乾隆年间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