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介绍 >> 古法琉璃,我怕如果不说,你会以为它是那些
古法琉璃,中國美。
一盏琉璃净,有色如寒冰,似伫立,缥缈娉娉女,无波无物,映光折影,斑驳摇曳,照我心,澄我意……
它从多年前,中国的古老文明中走来,虚实之间,有无之间。它是器,是境,也是道。
不疾不徐地讲述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渴望在这纷扰世界,寻回东方的造物智慧,诉与知音听。
琉璃入梦,亦入境。
我想轻轻告诉您,它叫琉璃。
因为我怕,如果我不说,你会以为它是那些普普通通的玻璃。
说来遗憾,在中国五大名器之中(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琉璃位列头把交椅,可人们对它的了解却很少。
尤其是在西方的工业玻璃大行其道时,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更加模糊了。
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各地的物性稍有差别,便会使得器物成型后大大不同。
又或许是一国一物一风情,几千年的变幻,我们的古人喜欢的偏偏是这种更朦胧、更坚硬的质感。
如果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它除了晶莹剔透,还有着“类似软玉”的古质温润。
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式美学,带着东方的光和热袅袅升腾。
它的通透,它的光影流转,似静又似动。
顷刻之间,幻化生灭,细微入梦,那是一种无法言明的感觉。所以琉璃之于古人,不只是一种器物,也是一种镜相之观。
再细看,小小的气泡忽隐忽现,这是琉璃的别样之美,使得每一器皆略有不同。
你会惊诧于古人的想象力,竟将它比喻成“西施的眼泪”,美丽而浪漫。
愿在纷扰生活中,轻呷一口茶,无论置于何处,都不疾不徐,适得其所。
也愿我们此身通透,此心澄澈,犹如清世公子,自在圆满。
它从多年前走来。
早在西周时,古人就能制出简单的琉璃。
据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了这种晶莹之物,于是将其随剑一起献给越王。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还,并将其命名为「蠡」。
而后,范蠡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饰,送给西施作为定情之物。再到后来,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泪洒江边,将「蠡」送还。
她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也为之所动,至今仍可以看见眼泪流动的痕迹,所以后人称其为「流蠡」,也即「琉璃」。
此后,琉璃的冶炼技术一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并不外传,民间很难得到。
所以在古代,琉璃是比玉还要珍贵的器物。
美人西施的眼泪,汉代宫殿的琉璃瓦,唐朝贵妇的稀罕物,《西游记》中让沙僧被贬下凡的琉璃盏,清宫后妃们钟爱的小摆件……
或虚或实的故事背后,琉璃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几经辗转,当代复华,幸而它还留存着当年的风骨,让我们在斑驳光影处,见之倾心。
水与火的交融。
古法琉璃的制作,乃是火里来,水里去。
几经铸模修葺,共47道精致繁琐的工序才能完成,且主要依靠匠人手工制作。
在冶炼的过程中,火候把握之难,一半靠记忆一半拼运气。
若出一点差错,全部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而且古法琉璃的模具不可重复使用,一模一器。
每一次制作,都要从头来过,再次走遍47道工序,耗时10-30天方可完成。
古法琉璃制作工艺:
原型制作:用油土或木拮土雕塑成立体原型。制硅胶模:在模具表面均匀涂抹硅胶,凝固后再加石膏以固定。灌制蜡模:调制蜡浆,在硅胶模内灌入热融的蜡,自然冷却后取出细修。制石膏模:调制正确比例的耐火石膏,在修饰后的蜡模外灌注包埋。蒸汽脱蜡:将含蜡石膏置入脱蜡机内以蒸汽加温,脱蜡后即为耐火石膏阴模。放置琉璃原料:精选各种颜色与大小的玻璃原料,在石膏模内安排色块的分布位置。进炉烧结:炉温要控制在℃±5℃以内,烧制15天以上。拆模并修葺:拆除石膏模,并对琉璃粗胚进行切割修葺。……
有此琉璃。
器物无言,只有大美。
我们循着这千年的风采,做出这亦简亦雅的琉璃器物,用这剔透与深情,抚慰焦灼的尘心。
每一件都是借由古法高温成型,如寒冰,如流泉,映光折影,渐入微时。
以此造境,以此茶饮,晶莹宁静,顿觉万事澄明。
闲梦江南·透色琉璃盖碗
梦江南,梦江南,琉璃知我心里事,清风抚尘俗,摇曳碧竹斜。
花问影·琉璃碗泡套装(碗泡+分茶勺+云盘)
芭蕉深处,想好花开遍。影影斑驳,分茶待君来。
留香·透色琉璃品茗杯
隐香处,清茶对酌,度四时光景,衬悠然心境。
海棠·透色琉璃品茗杯
海棠沾疏雨,缱绻小落,吾辈拾之,以此见花魂。
葵纹玻璃烧水壶
小炉沸,味香盈,方寸半盏淳茶,入定修身养性。
更有各种茶器组合套装,满足你所需。
盖碗+留香杯(2个):
盖碗+海棠杯(2个):
碗泡套组+留香杯(6个):
碗泡套组+海棠杯(6个):
¥10心缘堂-琉璃杯云水间茶具套装手工琉璃杯盖碗公道杯垫主人杯淘宝旗舰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