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新华社天津6月14日电(记者宋瑞、张宇琪)走进一间约50平方米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几幅晶莹剔透、富有层次感的玻璃画。创作者张春林打开机器进行现场演示:磨砂轮子以一定转速运行,细小的水柱浇注其上,他双手持一个玻璃圆盘,精细地控制着角度、力量以及与磨砂轮的接触面。不一会儿,舒展的孔雀尾羽和苍劲挺拔的竹子便“跃然纸上”。56岁的张春林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玻璃画染磨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先从背景画起,再层层递进描摹细节,玻璃油画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整个绘画工艺恰好相反。“再加之镜面效果,写的字、画的图案都是反的,‘反画正看’是玻璃画的一大特点。”张春林说。张春林向记者展示了玻璃画的三种工艺,玻璃油画、玻璃蚀刻和玻璃磨刻,并将自己与玻璃画的情缘娓娓道来。创作者张春林打开机器进行现场演示。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孩提时,我家住的是一间屋子半间炕,父亲就在炕上摆张小桌支撑着玻璃作画。”张春林说,他就趴在炕头,沿着玻璃板上瞅瞅、下瞧瞧,默默记下了玻璃油画和蚀刻的步骤和技艺。年,张春林进入天津工艺美术公司制镜二厂,熟练掌握玻璃油画和蚀刻两种技艺的他在创新发展玻璃油画的同时,开始学习玻璃画染磨技艺的第三种技法玻璃磨刻。接下来的三年里,张春林与大大小小的玻璃和磨砂轮为伴,苦练玻璃磨刻技艺。“稍不小心,玻璃就磨裂了,手受伤是家常便饭,贴上创可贴再继续。”张春林说。不久后,厂里招收了十几位有绘画功底的年轻学徒,成为天津玻璃画技术飞跃的重要时期。张春林说:“大家对玻璃磨刻有饱满的创作热情,这也调动起我想要寻求比拼和努力突破的念头。”张春林的玻璃磨刻作品。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大家将原有的几种单一磨刻工具进行改良,将平轮衍生出凸轮、三角轮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磨砂轮。“我们创造出几十种类型的‘笔’,做出的玻璃画效果完全不同。”年,张春林在天津市青壮年职工技术培训练兵比武活动中创作“松鹤延年”玻璃磨刻作品获得第一名,并荣获天津市技术能手称号。“老工匠需要磨几十轮才能表现出仙鹤羽毛的纹路,而我用改良的磨砂轮一次磨出,快速成型,纹路更加流畅,也更有层次感。”久而久之,张春林的玻璃磨刻作品突破了山水、走兽、花鸟等禁锢,表现题材愈发丰富。由其创作的“富贵祥和”“虾趣”“翠羽新竹”“万类霜天竞自由”等作品陆续走进大众视野。“磨轮作笔,玻璃作纸,腹中有稿,一气呵成”是张春林多年来摸索玻璃磨刻技艺的总结。张春林开始摸索制作与生活相关的文创作品,在高脚杯、茶具、首饰盒上增添玻璃画元素。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年,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入选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春林还创立了工作室,开始了新的传承。“我父亲90多岁时还在画玻璃画,这是真正的坚守,我也要继续将其发扬光大。”今年年初,张春林开始摸索制作与生活相关的文创作品,在高脚杯、茶具、首饰盒上增添玻璃画元素。“非遗其实离我们很近,我希望通过衍生文创产品,将老技艺和文化揉进日常生活里,让非遗焕发新的青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