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新展丨战国时期湖南造的铜镜全国最牛湘博带

发布时间:2023/12/18 13:17:09   

华声在线12月9日讯(记者龙文泱通讯员吴小燕)战国时期湖南造的铜镜全国最牛?12月8日,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在湖南博物院开展。

本次展览分为“铜华初鉴”“质以昭明”“千姿焕影”“隽雅意趣”“流光余韵”5个单元,共展出余件铜镜及相关文物。展览通过实物与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解读,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展现其文化内涵。

第一单元“铜华初鉴”,重点展示了近30面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衰落,青铜礼器铸造减少而日常用器增加,铜镜成为青铜器中迅猛发展的品类。由于楚地矿产丰富,铸镜金属配比优越,楚镜大放异彩。

湖南可能是当时铸镜业最发达的地区,迄今为止出土的铜镜逾千件,数量、品类、质量在同时代的铜镜中均堪称翘楚,几乎代表了当时东方铜镜铸造的最高水平。

长沙出土的战国铜镜中,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品类是“山”纹镜。“山”均呈左旋或右旋排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常见的是四山镜,五山镜次之,三山、六山镜较为罕见。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镜中五岳

战国(公元前—前年)

直径18.8厘米,重克

年常德德山棉纺厂出土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与湖南博物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合作,首次对湖南长沙楚墓葬出土的战国铜镜展开系统科技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铜镜所用的铅材料绝大多数来自湖南本地的矿产。

这一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湖南地方金属资源在长沙楚镜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长沙在楚国的青铜生产体系和金属资源流通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单元“质以昭明”来源于铜镜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意为铜镜是用清白的东西铸成,光辉有如明月,可以照见一切。秦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继续发展,铜镜铸造在汉代迎来了高峰期。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鎏金、描金、彩绘等特种工艺在铜镜上的运用,推动了铜镜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甚且出现了应用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透光镜等新种类。

“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

汉(公元前年-公元年)

直径20.8厘米,重克

长沙市小吴门黑曹门出土

“李氏”六乳禽兽纹镜

东汉(25-年)

直径19.9厘米,重克

征集

第三单元“千姿焕影”展现了隋唐时期铜镜发展的繁荣鼎盛。隋代铜镜承上启下,以十二生肖纹、团花纹镜最有特点,镜铭多为辞藻华美的六朝骈俪之文。唐代铜镜造型创新发展,新颖别致的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花式镜异军突起并大行其道。纹饰上兼收并容,借鉴宗教艺术以及丝绸、金银器等装饰纹样,创造性地融入多元文化特征,其中以海兽葡萄纹镜最具特色,盘龙纹、双鸾衔绶纹、神仙人物故事纹等也广为流行。加上装饰手法及布局结构推陈出新,使得这一时期的铜镜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繁缛瑰丽,与大唐气象相得益彰。

海马瑞兽葡萄纹镜——多谜之镜

唐(—年)

直径23.9厘米,重克

征集

第四单元“隽雅意趣”展示五代十国至元代时期的铜镜。这一时期,战争频起消耗了大量铜材。因此,这个时期的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增加了铅和锌的含量,使得镜体轻薄,纹饰浮浅,但更为经久耐用。在具体的纹饰表现上,也多采用现实生活题材。形制上,则出现了具柄镜、炉形镜、桃形镜、盾形镜、钟形镜等独具特色的镜形。

“甲午造”葵花镜——镜子中的字谜

宋(-年)

直径15厘米,重克

征集

蹴鞠(cùjū)纹镜——镜上的奥林匹克

宋(-年)

直径10.6厘米,重克

征集

第五单元“流光余韵”展现了明清时期铜镜最后的辉煌。这时,复古之风盛行,汉式镜、唐式镜等形制和传统主题的吉祥纹饰和铭言吉语盛行。到了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千家万户,铜镜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福寿双全”杂宝纹大镜

清(—年)

直径49.7厘米,重克

征集

犀牛望月铜镜架

明(—年)

宽18.5厘米,高12.6厘米

征集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团队特意设计了场景互动区,整体环境的设计将禅意与自然美学相融合:低矮的实木妆台上陈设着铜镜、镜架以及生活器具等仿制品,温暖雅致。当你走进展厅,不仅可以欣赏铜镜,还可化身镜中人,端坐于镜前,体味古人的风雅和情趣。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年12月,免费对公众开放。

铜镜:妙趣横生,风行千年

文丨吴小燕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古镜图录》有云:“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

而事实上,铜镜之旨趣不止于此。青铜时代结束之后,鼎、簋、尊等青铜礼器逐渐退居庙堂、宗祠等专用场所,铜镜、铜钱等小件却日益深入百姓生活,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尤其铜镜不断推陈出新,历经了两汉繁荣和魏晋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达到了发展巅峰,其后历经宋元明清时期的平稳发展,在清代中晚期玻璃镜出现之后才日渐式微。

数千年间,铜镜在铸造工艺、造型、纹饰、铭文方面都与时俱进,花样翻新,异彩纷呈,可谓铜器中硕果仅存的不断生长的鲜活范本。

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6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