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资源 >> 著名的金属浮雕工艺,在一世纪后衰落,希腊
著名的金属浮雕工艺,在一世纪后衰落,希腊陶器至今无法超越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发展,从金属浮雕到陶器的日常使用,都可看出当时的罗马人民的艺术情况。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内容吧!
金饰——金属浮雕(在金属器皿表面进行雕刻或压纹处理)主要用于制作银杯、花瓶、水盆、酒杯、镜子等等。这种工艺在罗马皇帝亚历山大之后继任的皇帝统治时期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根据普林尼(又被称为老普林尼)的记载,到了1世纪中叶,这种工艺就迅速衰落了。金属浮雕工艺衰落的原因毫无疑问是因为被金饰宝石工艺(综合使用宝石和黄金进行装饰)所取代。这种新的工艺源于东方,并直保持着东方的艺术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自3世纪中叶之后东方文化对罗马帝国的影响近一步加深了,不仅普通民众的珠宝首饰,连皇帝本人的装饰也都具有了东方的艺术风格。从君士坦丁时期起,或者甚至可以追溯到马可·奥勒留时期,罗马皇帝就开始效仿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时期的皇帝了。受后者装束的影响,罗马皇帝废弃了原先在典礼上佩戴的桂冠,改用珠宝镶嵌的沉甸甸的王冠,腰带上也闪烁着珠宝的光芒。皇袍上缀满了繁星似的宝石,一派波斯风格。坐椅也换成了贴金的宝座。
珐琅是另一种影响了罗马金饰工艺的东方艺术元素。这种工艺是将金属器物的表面覆以宝石(主要是石榴石)、玻璃或其他金属覆层,使原有金属表面不外露。这种工艺自5世纪从西哥特和德国传遍整个欧洲,其起源年代非常久远。它是伊朗艺术的一个分支,原流传于斯基泰人中间(位于今俄国南部地区),随后传入萨尔马提亚。
“釉彩”——这种工艺是将某种粉状或糊状的金属氧化物涂在赤陶和金属的表面,然后进行烘烤,在此过程中金属氧化物附着于物体表面形成釉彩,这种釉彩可以增强物体的防水性和不透气性,同时釉彩光亮的表面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釉彩起源于古代东方,后传入希腊,到3世纪时失传,罗马人知道这种工艺是因为“地中海彼岸领国的”蛮族艺术家保存了这项工艺制作过程的秘密,并将这项失传的古希腊时期工艺带到了罗马。奇怪的是,不知道是罗马人对这种工艺很快失去了兴趣,还是少数匠人掌握制作秘密不肯外传,釉彩这项工艺在6-10世纪再次衰落了。不过,在11世纪釉彩工艺重又获得了新生。
玻璃制造——这项复杂的工艺必须分类介绍。人造玻璃宝石—这项工艺主要是用玻璃仿制宝石(红宝石、黄宝石、绿宝石、玛瑙、缠丝玛瑙)进行宝石雕刻和抛光原材料,或是制作描绘古代神话传说的花瓶。这项工艺制作水平最高的地方起先是亚历山大城和西顿城,随后是坎帕尼亚。最著名的一件工艺品是大英博物馆的波特兰花瓶,表现的是珀琉斯和塞提斯的故事,这件作品的制作时间不是3世纪,而是奥古斯都时期。但是从基督教时期保存下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工艺已经开始衰落。
玻璃切割、雕刻、彩色玻璃——很遗憾,此类工艺品保存下来的极少,一共才只有6件。这项工艺如同其他工艺一样经历了数次兴衰。后来,这种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铅质玻璃,铅质玻璃制作在4世纪是清澈透明的,到了6世纪变成了半透明的颜色。我们保存有一件铅质玻璃作品,图案是伽拉·普拉吉迪娅、瓦伦提尼安和霍诺里乌斯三人的形象(制作时间约年)。
赤陶——希腊陶器是至今无法超越的工艺品。公元前3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模仿希腊陶器的赤陶制品。2世纪,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阿雷佐城发现了红黏土,该城便逐渐成为负有盛名的赤陶制作中心。贵族建立制陶工厂,身为奴隶的艺术家负责生产并有权在作品上署名。受希腊陶器的影响,意大利的陶器也具有图饰,这些图饰所表现的神话传说和自然风物明显具有亚洲地域色彩,因此可以证明这种工艺源于亚洲。1世纪时,制陶工艺就日渐衰落了,原因可能是意大利的波佐利和高卢中部地区的塔拉戈纳以及德国和大不列颠群岛的制陶工厂不断竞争造成的。这时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单一,图饰也显得滞重沉闷。
到了3世纪,罗马的陶器上光工艺失传了。等到了罗马帝国后期,赤陶塑像的制作不再被认为是一门艺术,陶器制作主要集中生产日常用品。老式陶油灯的制作在罗马帝国早期仍然比较轻巧精致,但是到了3世纪,出于成本的考虑制作方法简化了。除了便宜的粗糙陶器,罗马人不愿意购买任何做工精致的陶器,或者说想买也买不到了。这个时期制作陶灯用的是黄黏土或灰黏土,模具用的是石膏而不是青铜,胚子做完之后胡乱涂上一层清漆就算成品了。到了基督教时期,陶灯装饰虽然缺乏艺术技巧,但是同此前时期相比题材更加广泛了。
意大利和阿非利加的餐盘表面的装饰极其恶俗,没有任何特色。陶罐制作在西罗马帝国已经完全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只在东罗马帝国还保存着这项手艺,由于没有该时期陶制品留存下来,我们只能依据历史文献进行推断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的话可不要忘记给我们点赞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给我们的建议也欢迎大家发表在评论区,小编都会仔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