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优势 >> 古城南京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石头城”。
公元前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年,吴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南京既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屡遭灾祸,却屡屡从断壁残垣中重振繁华。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从南京的文化气度之中,却永远能感受到“包容”二字的重量。
南京以开阔的胸怀包容一切落寞,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找到安慰。只要你愿意,总会在这找到心灵栖息之地。
科举博物馆
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数不清的中国读书人在科举的道路上,以经史子集为本,以“学而优则仕”为纲,穷其一生,竭尽全力,换取仕途功名。科举之利弊,自有众人评说,然而它确实又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其影响依然可以从当今高考等各类考试中窥见一斑。
按照规划,科举博物馆及其配套项目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总占地面积约6.63公顷,总规划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项目计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为明远楼以南、以西部分,占地2.75公顷,规划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主要是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建设科举博物馆主体和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投资约9.46亿元。二期工程为明远楼以北、以东部分,占地3.88公顷,主要是修缮飞虹桥,打通江南贡院历史轴线,建设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新设计的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历史宝匣,它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录的魁星堂为核(暗示科举学而优则仕之核心),以刻满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皮(暗示科举的内容),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隋、唐、宋、元、明、清……,如同科举历史册页),将科举的千年历史收藏其间,等待开启。
科举博物馆宝匣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一个静静的浅水池。当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与明远楼相对,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古称“鉴”),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让人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这个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游客由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一边是布满文字的经匣,另一边是瓦砾堆积的立体庭院,参观者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
至底20米,宝匣下面是一个环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庭院晴天有日影移动,雨季有水滴涟漪。庭院中央是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望上空,在魁星点斗四周,历代状元名录在灯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参观者沿自动扶梯拾级而上,穿梭于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历史之中,或实物呈现,或虚拟演绎,在恍惚间跨越科举千年,走出宝匣,明远楼已矗立在眼前。
设计为科举博物馆展陈提供了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一系列展陈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尺度展品及不同类型设备的多种需要。
设计充分考虑了残障人士的需要,进行了完整的无障碍设计,可以让有需要的参观者方便到达博物馆各处。
设计也为特别贵宾提供了专用通道。在不影响大众参观的条件下,为贵宾提供方便。
博物馆也是一个绿色建筑。考虑可持续发展以及节能减排,设计结合南京的气候特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源消耗,节约经营运转费用。
明远楼在经过保护与维修以后,将有条件向大众开放,供游客登高游览。
明远楼两侧将恢复间科举考棚(为江南贡院盛期00余间考棚的百分之一),作为室外实景展示,参观者可以看到科举考生百态千姿,并在现代科技手段帮助下实现身临其境的观感效果。
清朝末年,历经年的科举制度由于种种原因,盛极而衰,最终被弃。然而,科举所倡导的公平公正的选材理念,在现代社会里展现出蓬勃生机,为当今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不可或缺的历史借鉴。正如西方历史学家所言:迄今为止,除了科举还没有更好的选拔制度。如果说指南针、火药、纸和活字印刷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科举制度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制度性重大贡献。
今天是我们重新审视科举制度的时候了。在南京江南贡院旧址建设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南京科举博物馆建设应当以恰当的姿态,合适的规模,融入南京历史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
愚园(胡家花园)
愚园作为清末民初南京最大的私家花园,拥有金陵狮子林之美誉,因园主姓胡,坊间又称胡家花园。五一期间,融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愚、孝、善、雅文化于一体的愚园,正式对外开放,将成为门西片区乃至整个老城南板块的代表性景点。
历史上,愚园地处南京城西南,东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清光绪二年,胡恩燮为奉养母亲,辞官筑园,取名愚园,既有表明其不仕归隐“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以愚名者,乐山水而自晦于愚也”之心迹,又寓“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之意。设景三十六处;年,胡恩燮嗣子胡光国进行扩建,面积近3万平方米,增设三十四景,故有前后七十景之说,后历经战乱,园林几度损毁。
愚园从年5月启动复建。在复建过程中,秉承全面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的理念,以著名建筑学家童寯教授所著《江南园林志》中《愚园》手绘图为蓝本,保持院内原有的结构布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园内花墙、假山等处严格按照历史照片重建,全力还原愚园历史风貌。
复建后的愚园,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其中文物修缮(铭泽堂及容安小舍)约平方米;园林景观约2.4万平方米,愚湖面积约平方米。根据现状遗存情况及历史信息分析,恢复愚园三十二景。
愚园的复建开放,秉承了城建为民的理念,让市民游客第一时间欣赏到“保护更新老城”的建设成果;同时也扩大了老城南的游览空间,缓解节假日等高峰旅游时段,夫子庙、门东等景区人流密集带来的安保和交通压力,提升市民游客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城中佳胜眼为疲,聊觉愚园水石奇。”愚园管理人员介绍,作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愚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
愚园由内园和外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以山丘、愚湖为主,内园以假山、厅堂等建筑为主。愚园布局,因高就下,因势随形,平直与曲折交替,开阔与幽深相间;水石清幽,竹树美秀,画栋回廊奇丽,江南风味浓郁。各色植物群落造型丰富多彩,在园内争奇斗艳,相映成趣,真可谓满园皆翠绿、放眼尽花草。徜徉其中,可以观赏到江南园林诸多秀色美景,体验领略到愚园特有的“愚”文化、“孝”文化、“善”文化和“雅”文化。
愚园是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荣安小舍内的枇杷树,已有百年的历史。树下的石桌石凳,是愚园旧物,为胡家后人胡维辛先生所捐赠。此次开放后的三十二景,各景点立意或以诗立意,或以画立意,或以人文典故立意。在这其中,既有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等和文人名士雅集的铭泽堂、也有为奉养母亲报答养育之恩的春晖堂,还有以山石之玲珑精巧,垒石状若狮子而知名的内园假山,园中愚湖面积约平方米,为南京私家花园中之最。
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瞻园为明中山王徐达府第的西花园,始建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入清改为布政使衙署,乾隆下江南时,曾驻跸斯园,并取苏轼“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诗句赐名“瞻园”。太平天国时期,瞻园曾为东王府、幼西王府。民国时期,又曾为江苏省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等。
瞻园景区由瞻园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两部分组成。瞻园堂宇阔深,园沼秀异,尤以湖石驰名遐迩,其中以宋徽宗“花石纲”夙负盛名,有“金陵第一园”美誉,与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等并列“江南五大名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是全国唯一的太平天国史专题博物馆,是太平天国资料收藏、文物陈列的中心。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于年12月16日举行开园仪式,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17日起,公园正式向社会开放,下面,让我们带你将“江南佛寺之始”金陵大报恩寺先睹为快!
前世
长干里是江南佛教圣地,素有“佛陀里”之美誉。自东吴建初寺始元,晋代长干寺继起,并以供奉舍利而名闻天下。宋初长干寺再兴,不久改名为天禧寺,供奉佛祖顶骨真身舍利、感应舍利、诸圣舍利及玄奘大师顶骨舍利。
至明永乐年间弘拓旧址、度越前代,兴建皇家寺庙大报恩寺,尤以琉璃塔巨构殊型,壮丽东南,长期被西方作为中国建筑的标志,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
世界中古七大奇迹
意大利的罗马大斗兽场
亚历山大地下陵墓
中国的万里长城
英格兰巨石阵
中国南京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土耳其的索菲亚大教堂
说起大报恩寺琉璃塔名扬整个欧洲,就不得不提到下面这两个人了。
1
第一位——约翰尼霍夫,荷兰人(-),专业素描家。
年,尼霍夫随使团前往中国,拜会大清帝国的顺治皇帝,回国后,约翰纽霍夫根据访问中国的经历出版了《东印度公司荷使晋谒鞑靼大汗》一书,并配有中国画幅插图,这本书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欧洲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中国有座美轮美奂的佛塔,他们称之为南京瓷塔,虽然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因为琉璃是一种带釉的陶器而不是瓷器,称作南京陶塔可能更加适合,但是伴随着这个不准确的译名,南京瓷塔风靡世界。
尼霍夫在游记中这样写到:“那些异教的和尚们为我们打开庙门,并让我们参观了一个约有一万尊佛像的大殿,寺庙的正中央建有一座瓷塔,是在鞑靼人到来多年以前建造的。经历多次战乱,迄今安然无恙,他的光辉业绩完美地证明了那句关于‘不朽’的古谚。站在塔的最高层可以俯瞰全部城区和市郊,一直看到长江对岸。我要以诗将它凝固,将这座宝塔与世界七大奇迹并置。我,一名基督徒,竟然会对一座异教的庙宇如此折服。”
尼霍夫游记的出版和大量发行,使得大报恩寺塔成为最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建筑。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2
而第二位,大家一定不陌生,他就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
年,安徒生在童话《天国花园》中写道,一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关于对中国的印象,东风是这样告诉他的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安徒生笔下的这座东方瓷塔,并不是他所幻想的,这正是南京大报恩寺中的琉璃宝塔。
如此宏伟的建筑到底如何建造?
公元年,南京城外的天禧寺被一场大火烧成灰烬,四年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重新修建天禧寺,他要依照大内样式,扩建殿宇,建造一座皇家规模的寺院,同时还要修建一座九级琉璃塔。
在整个大报恩寺和琉璃塔的修建中,征调了超过10万名夫役,共耗费大明国库多万两银子,由于工程浩大工艺复杂,整整修建了12年,到朱棣临终之时,这座琉璃塔依然没有竣工。
公元年,已是明朝宣德三年。到这一年的三月,大报恩寺琉璃塔已经整整修建了16年,但是仍然没有完工,宣德皇帝对琉璃塔的工程进展十分不满,他责令要在当年八月之前完成,此时负责督造琉璃塔工程的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宝太监郑和。
自从永乐十九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之后,他就投入到了琉璃塔的工程之中。据说郑和的部下一万多人,以及舰队结余下来的多万两银子,也都投入了修建。终于在宣德皇帝的限期之内,报恩寺塔竣工了。整个工程前后历时17年之久。
何谓堪比日月的不夜之城?
大报恩寺占地面积余亩,四周总长号称“九里十三步”,规模十分庞大,气度颇为恢宏,在同时代的佛寺中出类拔萃。再加上其特殊地位及皇家规制,令其他佛寺望尘莫及,而寺中的琉璃宝塔更是晶莹夺目,宝塔共9层,相当于26层楼高,高耸入云,当时在南京城的任何一个地方,人们只要抬头南望,就能看到它雄伟的身姿。
昼琉璃塔共有八面,塔身由白色瓷砖和五色琉璃瓦组成,晶莹剔透,每块外砖上都镌刻有用金箔裹身的佛像,塔身上下镶嵌有上万座,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烁,灿烂无比。黄绿相间的拱门上有飞天、金翅鸟、龙、白象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风铃,共计只,数十里外就能听见风铃清脆的声音。
夜塔内盏佛灯昼夜通明,“白天似金轮耸云,夜晚似华灯耀月”。而每当暮色来临,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灯火通明璀璨夺目的高塔。报恩寺内还有名僧人轮流值班,专门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一年耗灯油数万斤。
可惜,太平天国期间,大报恩寺不幸毁于战火。
自年始,历经数年,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取得重大发现,是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
让我们一起看看
当年地宫里挖出了哪些宝贝?
佛顶骨舍利
出土自南京
大报恩寺
阿育王塔中
七宝阿育王塔
以檀香木作胎
表面银质鎏金并镶嵌刻七宝珠
通高1.18米,底座0.46米
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出土的体积最大的一座
年考古工作全部结束遗址共出土文物高达两万余件,内包括不少明代建筑构件,各种质地的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而地宫中则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等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今生
如今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坐落在南京中华门外,北邻外秦淮河,南接雨花台,东至园区,西至雨花路,整个园区占地面积约亩。
来到园区,您可探寻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桥、永乐碑、宣德碑、御道、明代水工设施、三大殿遗址、画廊遗址、油库遗址、义井以及烧制琉璃构件的官窑等,当年大报恩寺的“宫阙规制”一目了然。
乘画舫,游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全长公里,在流入南京城时,在城东通济门外九龙桥分成两股支流,一股绕着南京明城墙外流过,作为南京的护城河,称外秦淮;另一股从东水关入城,从西水关出城,称内秦淮。内秦淮河全长9.6华里,史称“十里秦淮”,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精华所在,沿岸分别有东水关遗址公园、秦淮水亭、桃叶渡、白鹭洲公园、江南贡院、王导谢安纪念馆、李香君故居、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秦大士故居、沈万山故居、中华门瓮城等旅游文化景点。
泛舟秦淮,您不仅可以得到全程免费导游讲解,更可以饱览沿岸的名人故居、历史遗迹、著名桥梁、江南名园、秦淮灯彩等四十余处景点和景观,聆听导游为您道来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如今“乘画舫、游秦淮”成了游客来南京首选活动。没到夫子庙乘画舫游秦淮,就等于没到过南京。
南京夫子庙儒学文化中轴线
南京夫子庙儒学文化中轴线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核心景点,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整个儒学文化中轴线由文庙、学宫两部分组成。自南向北依次有:大照壁、泮池、天下文枢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南第一学大门、明德堂、钟鼓楼、尊经阁(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卫山、敬一亭等景点。布局左右对称,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它的最大亮点就是庙、市、街、景合一。
馆内有具全国之最的孔子青铜像和三十八幅反映孔子圣迹的彩石镶嵌壁画及六朝石刻《孔子问礼图》、四亚圣汉白玉像、名人诗词碑刻等文物,并常年举办“华夏教育展”、“古代雅乐表演”等展演活动。每年一度的春节灯会、民俗文化庙会、大型祭孔乐舞表演等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观赏。
此外,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还为游人展示南京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灯彩、云锦、刻经、金箔,游人可以随时随地切身体验秦淮河畔的民风民俗。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之一。始建于南宋,起初为县学、府学考试场所。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此。公元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这里留作乡试考场。后经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已形成一座考生号舍达44间的中国最大考场。仅清一代,通过江南乡试后考中状元者达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名人均与江南贡院有着直接联系。
目前,江南贡院主要陈列、展示科举文物史料及研究中国科举制度。馆内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二十三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院碑刻》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浓缩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精华。这里还定期举行“状元巡游”,“跳龙门、拜魁星”,“模拟乡试”,古装摄影等活动。
白鹭洲公园
白鹭洲公园是秦淮风光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总面积.41亩,湖水面积57.35亩。历史上是明朝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又称徐中山园、东园、太傅园。由于其独具野趣的佳丽景色,一直是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地。民国时期正式辟为白鹭洲公园。白鹭洲公园以山、水、城、林自成一体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依托,集观赏性、娱乐性、互动性为一体,体现了生态、人文、历史文化的和谐。其十大景点中尤以“春水垂杨”、“辛夷挺秀”、“红杏试雨”、“夭桃吐艳”合称“鹭洲春日四景”最为著名。水街七雅是体现历史文化韵味的核心景区,以“传统七雅--琴棋书画歌舞茶”为特色,融合传统歌舞观演、书画展览、特色餐饮品尝、民间技艺展示等多种旅游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处精心品味的文化休闲场所。公园与繁华喧嚣的夫子庙相距甚近,却有清旷疏朗之境,不啻为一世外桃源。
游人可以乘画舫由秦淮河直接进入公园,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历史脉动,品味文化神韵。
中华门瓮城
中华门,古称聚宝门,为明都城南京的南门,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至明洪武十九年,因形似陶瓮,又称“瓮城”,年更名为中华门。蒋介石亲书“中华门”三个字,今天依然可以从城门上看见。整个城堡。城堡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平方米,城墙最高处达21.45米,全部建筑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作黏合剂,极为坚固。
中华门城堡布局严整、构造独特,由三个瓮城组成,呈“目”字形结构。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门是双扉包铁门,内设有栓槽,用来供木栓紧闭大门所用;在冷兵器时代,假设敌军攻破城门,涌入城内,瓮城一门一闸关闭,就可以将敌军困于“瓮”内,可谓“瓮中捉鳖”。整个城共有二十七个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现已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年中华门城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门城堡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瓮城,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香君故居
李香君故居坐落在夫子庙来燕桥南端,美丽的秦淮河畔,为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故居。李香君虽为青楼女子,但她深明大义,善辨忠奸,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后人的敬仰。清代著名的戏剧家孔尚任以她和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出《桃花扇》这部不朽之作。
李香君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河厅河房建筑,三进两院,院内丹桂、藤萝、蕉影婆娑,与玲珑的太湖石相映成趣,古风盎然。该景点由“秦淮八艳”史料陈列馆和李香君故居展室等组成。内有“秦淮八艳”柳如是、马湘兰、陈圆圆、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董小宛的生平展出。故居展室包括香君的卧室、书房、客厅和琴房。
秦淮八艳
倾国倾城的陈圆圆
陈圆圆,常州人,能歌善舞,风姿绰约,在苏州被崇祯老丈人田弘遇抢走献给崇祯,因出身微贱而被退回田府,后来又遇到吴三桂,成为吴三桂的爱妾,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将刘宗敏将其掠走,激起吴三桂投降清军,打败李自成,这就是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后来吴三桂反清失败,她居住在云南马家寨,一直活到九十岁,也是八艳中寿命最长的。
美貌贤惠的董小宛
董小宛,名白,号青莲,南京人,歌妓,秦淮八艳之一,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年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另有认为董小宛与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实为一人,并导致了顺治出家,不过,此系误传,顺治皇帝生于年,董小宛长他14岁,董小宛去世时顺治皇帝仅13岁,况且董小宛从未去过北方。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擅绘画、刺绣,后来嫁给了冒辟疆,一心一意支持冒辟疆与清廷作斗争,因操劳过度,28岁便早逝。
身世飘零的寇白门
寇湄,字白门,金陵秦淮名妓,以侠义艳情而着世。寇湄一生颇富传奇,名噪秦淮,《板桥杂记》记载:“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
崇祯十五年,认识朱国弼;十八岁嫁南明朝廷大臣朱国弼,婚礼空前盛大,五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后受朱“骗婚”冷落。年,清军南下,南明亡后,朱国弼投降清朝,被囚到北京,白门筹措了两万两黄金,为朱国弼赎了身。白门单身回到金陵后,众人称她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又从扬州某孝廉韩生,后为韩生所弃,复还金陵,最后不幸流落乐籍病死。钱谦益曾作《寇白门》诗追悼:“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风流哀怨的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吴,苏州人。她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年孔尚任的《桃花扇》问世后,李香君遂闻名于世。她与侯方域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李香君故居陈列馆坐落在夫子庙来燕桥南端,钞库街38号。该馆座南朝北,三进两院,面临美食街,背依秦淮河,“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馆内有轿厅、媚香楼故居展览、古水门等。
遁入空门的卞玉京
卞玉京,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但因吴的软弱,没能成就一段佳话。卞赛后病逝于无锡惠山,,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多才多艺的马湘兰
马湘兰,明代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贞,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她的“墨兰图”,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其兰花长卷。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剧本。已佚,《群音类选》中尚存若干曲文。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风流倜傥的柳如是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浙江嘉兴人。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明崇祯十四年(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
迷楼佳人的顾横波
顾横波,生于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从小生活在秦淮河畔。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
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她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过抗清英雄阎尔敏。
作有《海月楼夜坐》、《花深深·闺坐》、《虞美人·答远山夫人寄梦》、《千秋岁·送远山夫人南归》等诗词,收入所著《柳花阁集》。
顾横波十七岁所作《兰花图》扇面(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扇面为淡墨没骨兰花,构图清幽典雅,行笔流畅、线条飘逸、墨色洗练。清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评论顾横波的绘画时称赞其:
“工墨兰,独出己意,不袭前人法。”
顾横波作《九畹图》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是顾横波于崇祯十六年秋天到京后的作品,落款题为:“癸未菊月偶写九畹图,共孝升作笑而已。”右上留白处是龚鼎孳的墨题,夫妻情深溢于笔墨。陈维崧《妇人集》中评:“顾夫人识局朗拔,尤善画兰蕙,萧散落拓,畦径都绝,固当是神情所寄。”
王导谢安纪念馆
王导谢安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乌衣巷内,是一座展示六朝文化艺术及王、谢两大家族家世的专题性陈列馆。馆内有来燕堂、鉴晋楼等建筑,陈列了珍贵的六朝时期文物。这里曾是东吴都城建邺禁军的营房所在地,因当时士兵身着黑色服装,故以“乌衣”为巷名,至今巷内还遗有“乌衣井”一眼。东晋时期,乌衣巷是朝廷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巷内华宅高第,鳞次栉比。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唐代刘禹锡曾到此寻访,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秦大士故居
秦大士故居又名秦状元府,为“秦淮民居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南京市长乐路57、59号,为清朝第43位状元秦大士的故宅。秦大士(-),字鲁一,又字鉴泉,号涧泉,又号秋田老人,江宁人,乾隆17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他曾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乾隆二十八年告老还乡,买下明代大学士何如宠的住宅,即今秦大士故居所在。秦大士故居现在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桃叶渡
桃叶渡是南京古代著名的乘船送别渡口,在青溪与秦淮河交汇之处,“桃渡临流”早在清代就被誉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相传桃叶渡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其爱妾桃叶而得名。古代秦淮河水面比较宽阔,遇有风浪常会翻船,王献之为安慰其爱妾桃叶便送给她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唱会这首歌之后,每次渡河心中都不再害怕,为答谢王献之的一片深情也回赠一首诗:“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现,感郎独采我。”此后,桃叶渡便成为南京人心目中的爱情渡口。
如今,这里建成桃叶渡街区,北岸现已建成开放的永熙茶楼、桃叶渡微停吧、桃叶渡客栈、贡茶院等多个项目,南岸引进青果、雕刻时光等优质品牌,成为南京城内又一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吴敬梓故居
在我国清代中叶,有一位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他曾经多次参加清代的科考,因名落孙山,看透世态炎凉,积十年之功写成了我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他就是可与著名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果戈里齐名的“中国讽刺学之父”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又字粒民。安徽全椒人,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称“秦淮寓客”。他在雍正十一年()春天,移家南京,“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他定居“秦淮水亭”,自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在宅内布置书斋“文木山房”,并常留友朋在此饮酒。吴敬梓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并且认为自己的文木乃可用之木,并非朽木不可雕。吴敬梓的好友著名文人金兆燕戏谑他是“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在秦淮水亭,吴敬梓先后居住了19年之久。他在这里完成了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内秦淮河边东关头的吴敬梓纪念馆现已落成开放。这座吴敬梓故居,最为接近历史上吴敬梓住宅“秦淮水亭”的位置,占地约八百平米,坐北朝南。院内有竹林,曲径东北角立文木亭,参天古树与花墙竹篱错落成趣。馆内首次还原了吴敬梓的生平经历,并再现《儒林外史》中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欢迎您走进吴敬梓故居访古问今!
武定桥
武定桥初建于明代,因对这明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后门,称为“武宁桥”,后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改称“武定桥”。现在的武定桥是一座新旧结合的桥,中间为老桥,两侧的新桥修建于1年。
朱雀桥
朱雀桥始建于六朝时期,初为秦淮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桥。桥名取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诗句,名声大噪。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古代四灵,代表着四个方位。朱雀是南方的方位神,朱雀桥正好在南京正南方,是六朝时期秦淮河上最繁华的一座桥。
平江桥
此桥连通了平江府路,明代永乐年间平江伯陈暄的私宅地就在桥边,故将其命名为“平江桥”。平江桥不对普通老百姓开放,只对每三年来此赶考的考生们开放,以示国家对人才的尊重。考生们就是在这座桥上被搜身,以防夹带,搜查非常严格,只许带文房四宝和必要的干粮。左右两侧的桥墩上,有四幅浮雕,他们分别是:拜师图,求学图,访友图以及赶考图,再现了当年学子们的拜师,求学,访友,赶考的生活场景。
文源桥
初建时称“黄公桥”,为纪念明洪武二十四年状元黄观而建。明初安徽贵池人黄观原住东石坝街。其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第一,称“三元及第”。燕王朱棣大肆杀戮,黄观力主反对,他的夫人被俘后逃脱,在淮清桥跳秦淮河自尽。黄观闻讯,在贵池面向金陵投河而死,后人为了纪念黄观,便在他曾居住之处建黄公祠,又在此处建木桥,名叫黄公桥。年,更名为“文源桥”与“文德桥”相呼应,寓意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源远流长。
一院两馆(金陵美术馆、南京书画院、老城南记忆馆)
金陵美术馆
金陵美术馆是南京市第一座集展示、收藏、研究于一体的市级美术馆,隶属南京市文广新局,是南京市政府为推进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迎接年青奥会而投资新建的市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作为新建的市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金陵美术馆旨在服务广大观众,续写金陵文脉,发扬盛世丹青。金陵美术馆的发展规划是立足长三角,联合国内、国际美术馆,推进与艺术家、艺术机构的良性互动,建成综合性现代美术馆。金陵美术馆的发展方向是收藏艺术佳作,支持学术研究,推动艺术普及,力图构建成一个具有学术前瞻性的美术馆,同时打造成具有金陵地域特色的艺术殿堂和文化基地。
南京书画院
老城南记忆馆
南京的老城南历史悠久,是南京居民最密集的地区,老城南可以说是南京精神的目录和提要,承载了南京城在纷繁历史中众多的社会生活符号,寄托了南京人太多的美好与回忆。
老城南记忆馆的设立,能够更直观的将这些南京记忆呈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和回味个中的美好。
老城南记忆馆共分为五幕戏剧:
城南变迁秦淮烟月百业兴旺火炉南京民国烟云
乌衣巷、乌衣井
南京城里地下水是极为丰富的。随处往地下挖掘数尺,便可有地下水冒出。从古至今,坐落在南京的古井非常多,几乎每个景区都会有一口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还在使用的古井并不多。有的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虽经历风雨,但依然还在使用着。
乌衣巷是一处非常知名的景点,此地曾是东晋时期王导、谢安的居所,现在依然也存在着王导、谢安纪念馆,所以常有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游览。
在这个不大的小巷子里,有一口古井,名叫乌衣井,相传是在东吴的时候就挖掘了,供这里的驻军饮水使用。井栏处十二道绳痕展示着它所经历的千年沧桑。
夫子庙中心广场
夫子庙中心广场占地平方米,四周建筑左右对称,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看到全国最长的照壁、墨韵四溢的聚星亭、娟秀的棂星门、壮伟的天下文枢坊、庄重的文德桥,以及端庄的魁星亭。
泮池
孔庙前的水池一般称为“泮池”。鲁国学宫设于泮水之畔,周朝时“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以后相沿成习。夫子庙建庙前,将流经广场的秦淮河一段河道改造为泮池,从而使夫子庙成为全国孔庙中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
大照壁
泮池南岸是建于万历年间(年)的大照壁,长达米,高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在风水上,照壁起着装饰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建制。
古桥——文德桥
“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由于这座桥正处在地球的子午线上,所以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皓月当空,水中月亮正好被这座桥分为东西两边各一半,这一奇观被称为“文德分月”,又称为“文德桥半边月”。这一
提起南京与桥梁有关的赏月之地,上了点年纪的老南京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首推文德桥。文德桥位于夫子庙泮池西侧,最早可以上溯至六朝,时为浮航,年建成石墩木架桥,现为花岗岩石桥。
该桥取“文德以昭天下”、“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的意思而命名。
文德桥位于夫子庙核心景区,历代都是百姓中秋游览赏月、元宵佳节看灯会的常去之处。
重大节庆日子里,文德桥游人如织,经常有不管是外地的还是身边的朋友,会喊上一起去夫子庙逛一逛,吃吃小吃。走到天下文枢那边的小广场上,看到横架在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总是挤满了人,相当的热闹。尤其是元宵佳节的晚上,在桥上总是人挤人,比肩接踵。不过文德桥上的花灯也确实是非常得漂亮,拍照的人也是非常的多。
历史上文德桥由于特定的位置和结构,正值日晷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在该桥东、西侧的秦淮河上,可见水中左右各半边月亮,此即“文德桥上半边月”的出处,这一自然奇观,曾吸引无数游人前住来此揽。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当年寓居南京时,曾于此夜漫步文德桥,见此奇观,激情如喷,不禁咏诗一首:“天涯羁旅客,此夜共婵娟,底事秦淮水,不为人月圆”。
唐代大诗人李白酷爱明月。有一年农历11月15日的夜晚,他来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只见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便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突然,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朦胧地跳下桥去,欣然张开双臂捞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两半。从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们都争相来文德桥观赏半边月,萌生着秦淮夜谈中许多栩栩如生的佳话。这也是现在文德桥头得月楼的由来。
文德桥与得月楼
这个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很多文人墨客和学士名流也因文德桥畔的半边月慕名而来,曾为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著名诗人闻一多的长篇叙事诗《李白之死》,对李白投水捉月和明月的迷人景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诗中写道:
月儿初还在池下丝丝柳影后窥看,
象沐罢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发一般;
于今却已姗姗移步出来,来到池西,
池波一皱,又惹动了娴静的微笑。
自然奇景每年吸引无数的游人竞相观赏。
东水关
东水关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通济门外,龙蟠中路西侧,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一个水关,初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它辟建为通济水关。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第一层由于当时战乱而毁坏,现存中层和下层,在古代,上面二层是为了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的,最下面的一层是为了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的,中间的铁栅栏是为了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的,因此这里是通水而不通航的。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全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1年东水关遗址公园建成,它由水闸、桥道、藏兵洞、城墙四部分组成,形成了一副由秦淮石舫、石船流芳、临水平台、石桥夕照、船闸遗址等组成的美丽画卷。现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金陵小吃风俗史
金陵小吃名扬海内外
赤豆元宵、薄皮馄饨、
小笼汤包、蟹壳烧饼……
南京人如数家珍
说起金陵小吃的历史,
你又知多少?
南京小吃由来已久。相传,三国时期就已出现炒米,人们以炒米为点心。
东晋时期,王羲之坦腹东床自吃胡饼传为佳话。胡饼为东晋上层人物所喜爱,为撒上芝麻的麦面饼,后人称之为麻饼。
此外,晋时官宦人家的宴席上开始上馒头(今天的肉包)。
据《南齐书》记载:“太宫进御食,有裹蒸(即粽子)。”
袁枚《随园食单》说:“梁昭明以点心为小食,郑傪嫂劝叔‘且点心’,由来旧矣。”说明南朝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即以点心为小吃。南朝时期,茶楼、酒肆、吃食店栉比,各家都常供肉包,其中有家以小笼蒸制的薄皮肉包尤为诱人。
唐代经济繁盛,但金陵小吃未见有详备记载,不过在唐代韦巨源所著的《唐韦巨源食谱》的《附建康七妙》之中倒是收录了馄饨、湿面、寒具等小吃,尤其是“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香脆无比。
明清时期,小吃与宴饮在南京十分盛行,可谓是南京都市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此时南京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一是金陵小吃气候的形成;二是宴请菜肴丰富备至;三是饮食理论形成体系。此时的小吃极为丰富,有本地的,也有外地来南京后根据南京人口味习惯加以改造的。由于小吃买点大多集中在夫子庙、秦淮河地区,故亦有“秦淮小吃”之别名。
明清时期,都市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小吃的发展,小吃品种增加,质量普遍提高。对此,古籍中都有所记载:《明会典》收录了高质、特色的小吃品种;《正德江宁县志》等著作中有满殿香面、天香饼、橙丁、粉汤、向糖缠碗、生小花、黑自饼、甘露饼和蜂糖膏等众多品种;《秦淮古今大观》也收录了明代几种颇有特色的小吃,如元宵、瓜子、五香豆、董糖、茶糕等。
传统名点
齿颊留香小元宵夫子庙的元宵,从明代以来一直名冠全国。不仅元宵摊担遍地皆是,而且元宵店林立,花色品种丰富多彩。仅小圆子品种就有十多种,如桂花酒粮小元宵、赤豆小元宵、莲子藕粉小元宵等等。
饱满光滑黑瓜子南京瓜子选用著名的黑瓜子加盐干炒,直炒得粒粒中间朝外膨胀,放到桌上能够旋转。吃时先在嘴里润一润,然后轻轻一磕,一豁两瓣;嘴嚼其肉,鲜香微咸,越吃越有味,欲罢不能。据说这种加工法是明代南京人发明的。
咸甜软嫩五香豆你知道吗?其实,南京五香豆历史久于上海五香桂皮豆呢!大家都说,上海城隍庙五香桂皮豆闻名遐迩,殊不知南京是其故乡。
秦淮董糖小宛制据传,明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其夫冒辟疆所创,所以名“秦淮董糖”。冒氏常以此糖馈赠亲友,故董糖之名不胫而走。
选料考究糯茶糕茶糕是南京传统食品,南京人夏季早晨喝茶或午后喝茶时食用,由此得名。茶糕在明代就已很流行,大街小巷皆有敲竹板唤卖的茶糕担。
有典可考
南都繁会图在明人所绘《南都繁会图》中,描绘了南京种商店,其中,我们可清楚地看见经营“应时细点名糕”、“水果”和“香糖”的小吃店招牌或幌子。这说明,明代南京的小吃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清代,小吃习俗进一步发展,南京城内除了本地小吃以外,还传来了满族和西方小吃。除了大量的小吃店和流动摊贩外,菜馆和茶馆也多兼营小吃业务,并出现了一批名店。
秦淮八绝
“秦淮八绝”的八套小吃品种为:一绝是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二绝是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三绝是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四绝是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五绝是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六绝是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七绝是瞻园面馆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八绝是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当时,秦淮夫子庙小吃店最为集中,品种多,有特色。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就曾描绘了一幕在秦淮茶馆品小吃的场景:“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偎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
饺饵
鸭子肉包烧卖
盐水鸭
盐水鸭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属金陵菜,是金陵菜的代表之一,又叫桂花鸭,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南京有“金陵”别称,故也称“金陵盐水鸭”,其久负盛名,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14六朝鸭业盐水鸭南京特产正宗夫子庙樱桃谷鸭真空1kg年货礼品淘宝月销量旗舰店¥53¥购买南京盐水鸭制作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生产的盐水鸭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而以中秋前后,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的盐水鸭色味最佳,名为桂花鸭。
南京向以鸭肴驰誉海内,故历来被冠以“鸭都”美称。其鸭肴之多,食鸭人之众,可谓中华之最。据《陈书》记载,陈军与北齐军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带交锋,陈军“人人裹饭,媲以鸭肉”、“炊米煮鸭”,使得士气大振,终于以少击众,大胜而归。此为金陵鸭馔最早见于正史之记载。最迟明初南方盐水鸭已享有厚誉,一直盛名不衰。明代有首民谣:“古书院,琉璃截,玄色锻子,盐水鸭”。
古书院指的是当时最大的国立大学-南京国子监;琉璃截指的是被称为当时世界奇迹的大报恩寺,玄色锻子指的是南京著名的特产玄色锦锻,而小小的盐水鸭居然并列其中了。南京人食鸭花样很多,六朝时期帝王们的餐桌上已经有烤鸭和盐水鸭等几道鸭馔,明太祖朱元璋“日食烤鸭一只”。清代南京方志学家陈作霖《金陵琐志》载称:“鸭非金陵所产也,率于邵伯、高邮间取之。么凫稚鹜千百成群,渡江而南,阑池塘以畜之。约以十旬肥美可食。……而皆不及‘盐水鸭’之为无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浓。”
鹅油酥
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收录多达55种点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烧饼、萝卜汤团、软香糕、芋粉团等。
萝卜汤团
软香糕
芋粉团
明清筵宴
南京的宴请之风形成于六朝时期,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发扬光大。
当时,筳宴分三大类:
一是官宴,即朝廷所赐或政务需要举办的宴饮;
二是友宴,官宦绅士之间的社交宴请;
三是家宴,民间举办的宴请。
南京的地名千千万,你都念对了吗?
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教敷营”
原名竟然是“轿夫营”!!!
城南出名的商业街“评事街”
其实是条“皮市街”!!!
“彩霞街”,名字听着很诗意吧
最早却是“土土”的“草鞋街”!!!
…………
你知道吗?
南京很多地名是念着念着就“歪”了!
地名,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或被人误传,或被人有意改名,都不再是最初的模样。下面,就请跟随我们,还原南京老地名的本来面目——
王府大街×皇甫巷√
地名专家邓振明介绍道,王府大街是一个新地名,是年由大王府巷、三茅宫、铁管巷三个巷子合并而来的,其名字取自“大王府巷”中的“王府”二字。但是,大王府巷和‘王府’关系不大。南唐时,名臣皇甫晖居住在这里,因此被称为“皇甫巷”,后来讹传称为“王府巷”!后来,王府巷又分化出大王府巷和小王府巷。
如果硬要说王府巷和哪个王府有关系,那应该是元文宗图帖睦尔当怀王的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前后有三年时间(-)。不过,南京其他几个王府地名,如“王府园”、“旧王府”倒是和王府有关,那是因为朱元璋当吴王时在当地住过而得名。
老虎头×娄湖头√
在南京地名宝库里,老城南的“老虎头”是一个非常怪的地名,放眼全国,以动物的头来起地名,这样的例子也不太多。关于“老虎头”的解释,有些书里将其与附近的“周处读书台”联系起来:西晋周处曾经在这里活动,他到水里杀蛟龙,到山上斩猛虎,然后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这就是所谓的“周处除三害”。民间传说,周处杀掉南山猛虎以后,将老虎头扔在城南这个地方,此地因而被叫做“老虎头”。
然而,文史爱好者孙石康有不同意见:史料记载,周处除三害的地方是在其家乡阳羡,也就是如今的宜兴,并非在南京!!“老虎头”的真正来源是:三国时候东吴娄侯张昭住在今老虎头附近,为了增加景观,他命人开了一个人工湖,命名为“娄湖”,此处便被叫做“娄湖头”,后来才演变成“老虎头”。不过,要说“老虎头”和“老虎”完全没关系,也不准确,因为据说当年娄湖水干枯后,湖底露出很多乱石,一个个形似虎头。
煤灰堆×梅灰堆√
如果要评选南京古怪地名,咱们老城南中华路南段的“煤灰堆”绝对有望入选。这条小巷子南起糖坊廊、北至小百花巷,是一条干净整洁的小巷,既不脏也不乱,为什么地名中会出现“煤灰”这个让人感觉脏兮兮的字眼呢?
住在煤灰堆附近的居民介绍,“煤灰堆”也是个讹传地名,其真实写法应该是“梅灰堆”。明代的时候,这个巷子里住了一个姓梅的官员。有一次,梅家失火,火势非常大,将房子烧成了一堆灰烬。人们就将这个地方称为“梅灰堆”。后来,“梅灰堆”变成了“煤灰堆”,让人看到这个地名,就联想到黑漆漆的煤灰来。
鸣羊街×鸣阳街√
说到怪地名,同样是城南的鸣羊街,似乎比煤灰堆更怪。鸣羊街位于门西,集庆路与仙鹤街交汇处的南侧。它南起高岗里,北至集庆路,旁边就是有名的胡家花园。“羊的叫声是‘咩咩’,‘鸣’是形容飞禽的叫,‘鸣’和‘羊’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怎么能组到一起,成了地名啊!”老城南的居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地名专家邓振明说,鸣羊街位于花露岗附近,传说花露岗上曾有凤凰停歇。凤凰在此朝阳而鸣,台下的老街就被称为“鸣阳街”。后来,地名传着传着走了样,讹变为“鸣羊街”,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其类似的地名还有“鸣羊里”。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
南京讹传地名为什么特别多?
早在清代,著名学者甘熙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所著的《白下琐言》中写道:“(南京)街巷之名,今昔多殊,间有可识者,皆讹舛。”他举出了彩霞街等讹传地名的例子。
地名专家邓振明解释说,地名讹传的原因,多为音同音近所导致,同时也有不少地名太过俚俗,被人为雅化。比如,西家大塘的原名是“胥家大塘”;“小行”是从“小航”讹写而来。“小航”是南朝就有了的地名,指当时用船或竹木制成的小浮桥。
南京的文化,有“和合包容”的力量,因此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呈现出宽松、包容、多元的气象,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被容许完全的发挥出来,这也使得南京文化不断产生出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