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楚国玻璃艺术与外来工艺的珠联及独慧
楚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长江中游流域的古代文明,在楚国强盛时期,楚辞、楚歌、楚服、楚冠都被中原人所追捧,楚灵王的章华宫虽因奢华被诟病,但也彰显了楚国的建筑文化和经济实力。今天的湖北是楚文化发源地。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还包括今天的湖南北部,湖南大部和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
而安徽北部和江苏、浙江一带则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楚文化还向南传播至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南方地区。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楚墓或属于楚文化范畴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春秋末至战国时期的釉砂、玻砂和玻璃制品,包括釉砂珠、单色和蜻蜓眼玻璃珠、陶胎蜻蜓眼珠、玻璃璧、玻璃剑饰等。
与外来工艺的珠联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技术和商贸交流渠道的代名词,西方的罗马帝国、东方的汉代王朝、南亚的贵霜帝国和中亚的波斯帝国藉由丝绸之路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中国的丝绸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很早就流传至西方的希腊、罗马,在中国境外有记载的丝绸物品出土时间最早大约在公元前年。
鄂毕河上游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贵族古墓后期文物中就有中国丝绸,时间是公元前3至前2世纪,刺绣丝织物的纹样风格和刺绣工艺都与长沙烈士公园3号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龙凤刺绣相同。
新疆阿拉沟出土的丝绸带有菱形纹饰,这也正是楚国丝织品常用的纹饰之一,墓葬中还发现楚国的漆器。可见楚国的工艺产品早已走出楚地,成为对外贸易中主要的商品,与之对应的主要交换物就包括玻璃
楚国玻璃艺术发展的其它要因
楚国的强大与其发达的手工艺密不可分。楚国的青铜冶炼技术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带来了中国青铜冶炼的最后一个高峰。湖北省大冶市西郊铜绿山古铜矿的开采不晚于西周,采矿冶炼时间长达多年,几乎跨越整个青铜时代,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的制作原料就来自于铜绿山。
楚武王熊通经过三次伐随、不惜战死征途终于得到了觊觎已久的铜绿山,并继承、发展了隋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楚成王征服江汉后,青铜冶炼业突飞猛进;到楚庄王以后,楚国铜矿的采掘、冶炼、青铜铸造等都已超越中原与吴越,在春秋中晚期位列诸国之首。
战国末期,在位56年、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丰功伟绩的秦昭王感受到楚国发达冶炼技术对秦的威胁,曾向丞相范雎表达了他的忧虑:“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可见楚国的冷兵器制造威震列国。
独具慧“眼”的镶嵌玻璃珠
珠子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装饰的角度来说,不论是首饰、服饰,还是作为工艺品中的装饰要素,珠子一直备受青睐。玻璃珠的出现与“眼”文化有一定的关联。人类很早就对眼神的力量有了认识,一方面认为“直视”是有害的,会带来厄运、伤害对方;
另一方面又相信神的“凝视”是有益的、能够保护佩戴者。因此人类把“眼”画在洞穴壁画、建筑壁画、坟墓壁画上,或者佩戴“眼”状的装饰物以抵消他人直视带来的厄运。仅见于两河流域布拉克遗址的石质眼神像和广泛发掘于两河流域、印度、阿富汗、埃及、中国的线状玛瑙都是“眼”状装饰物。
不论是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用来辟邪的“眼”,还是尼罗河流域独特的“荷鲁斯之眼”,“眼”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的作用都相当重要。陶珠、费昂斯珠、釉珠等可以看作是玻璃珠的前身,镶嵌玻璃珠则是玻璃珠中的精品,也是人类“眼”文化在玻璃艺术中的体现,其演化以及各种样貌又与各地的区域文化呈现图式上的关联。
结论
楚国玻璃艺术的出现与兴起由多种因素促成:外来工艺催生了楚国的自制镶嵌玻璃珠;发达的青铜制造技术不仅提供了助熔剂,而且推动了玻璃制造中的模具技术;原始瓷釉为玻璃艺术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原料配方;对“玉”的渴求和楚国缺少玉石的困境刺激了仿玉制品的出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