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河间玻璃小镇5万技师的创造力考场经济观
宋馥李/文你知道吗?全国70%的工艺玻璃,是河间制造的。
列车在华北平原上疾驰,我听到这个数字,感到吃惊,随后又释然。
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有诸多产业都曾潜滋暗长、经历了奇特的发展过程。与高举高打的重化工业、高新产业不同,一些看似冷门的产业,在这片土壤中,奇迹般的萌芽和生长。
就像工艺玻璃之于河间一样,在河川田畴之间,很多小工厂在细分领域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成了中国产业小镇的宏阔图景。我此行的调研重点,就是河间的工艺玻璃产业。
明清两代,河间被誉为“京南第一府”,进京的朝廷大员,到了河间,再次整顿行囊,收拾心情,争取谋一个好前程。现在,河间与北京的时空转换只需要一个小时,作为京畿重镇,河间市在工艺玻璃产业上,已经有了深厚的积淀。
前不久,北京工业大学与河间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河间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河间新材料、石油装备、工艺玻璃、工业设计等产业,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河间的工艺玻璃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工艺玻璃,河间烧制
河间的工艺玻璃产业,发展超过了40年。
70年代,北京玻璃仪器厂的一批知识青年,来到河间行别营乡南大史村下乡,把玻璃深加工技艺传授给了这里的村民。
由此开始,掌握了烧造工艺的河间人,开始钻研这门手艺,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此后,河间的工艺玻璃逐渐被外界认识并形成口碑,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工艺玻璃的器型,也从烧杯、量杯、试管、水具等传统工业仪器,到工艺酒具、工艺茶具等七大类、上千个规格的产品体系。
这些烧制玻璃器具的企业,潜藏在农田和绿树掩映的深处,一处稍稍加以改建的农家大院,就是一处最为常见的工坊。之所以称之为工坊,是因为从生产形态和内部管理上看,他们确实不像工厂。在河间市的行别营、黎民居、沙洼、景和4个乡镇,聚集着上千家这样的工坊(车间)。
李小将(化名)是河间匠人的第二代,他最早跟着家族里的叔叔一起干,学习玻璃烧制。因为踏实肯干、客户越来越认可,便独立出来单独开了一家工坊,自己做了老板,也聘请了十多位老师傅。
李小将专门烧制在阿拉伯国家流行的水烟壶,在他的产品陈列室,各种造型和颜色的水烟器具流光溢彩。他的客户,均直接来自阿拉伯国家,双方合作关系已经维持了多年。今年,即便面临疫情困扰,他的订单量也并没有减少。不过,相比之下,四邻八乡里为美国和欧洲客户生产的工坊,订单却大大地萎缩了。
据介绍,河间市的工艺玻璃产业现有注册企业家,近20家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年消耗玻璃原材料10万吨。
不过,除了两家龙头企业之外,河间的工艺玻璃企业,多数还是小规模手工作坊,作坊里的艺人们守在家里的老宅,忙时就多干一些,闲时便操持家务。
河间的技师们可以烧制出各种玻璃器型
五万技师,民间高手
烧制工艺玻璃,是个含金量极高的手艺活儿。
车间里,天然气和氧气混合喷发的小火苗,将透明的玻璃管快速融化。这是最考验工人师傅的时候,嘴里吹着气,两手不停地操作,柔软如面团一样的玻璃,在拉伸、旋钮和气流的塑造下,在模具里定型,诸多外力作用下,完成了一件件造型别致精美的器物。整个过程,往往不到一分钟。
40年来,河间的技师,多以师徒传承为主。一个熟练的技师,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验积淀。从技工成长为技师,可以说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整日的火焰炙烤,让他们的手臂肌肉都变得板结,颜色也变成黑红色。走在乡间,是不是资深的玻璃工艺技师,只要看看他们的手臂就能了然。而常年与玻璃打交道,每个技师都会留下几道伤口。
尽管技师的工作艰辛无比,但每每烧制出一件精美的器具,成就感也充盈于心。作为一种还不错的谋生技能,烧制玻璃也让河间的技师和工坊老板们,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河间的玻璃烧制技艺,就这么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如今有近5万名技师,还在大大小小的工坊里劳作,他们是河间的巨大财富。
不过,你如果认为河间玻璃企业就此享誉全球,却是个美丽的误会。虽然工坊很多,技师云集,河间的工艺玻璃工坊,却缺少自主品牌,多数工坊并没有独立的市场开拓能力。
“虽然有多家工坊,但真正拥有销售渠道的不足40家。”河间市澳林玻璃智造产业园项目总经理杨卫东说。
澳林玻璃智造产业园是浙江澳林控股集团旗下企业。年,河间市了规划占地面积亩的玻璃智造产业园,试图将分散且封闭的工坊们集聚起来,为河间的工艺玻璃寻求更广阔的出路。
比例很悬殊,但杨卫东说的确实是实情。河间多数玻璃工坊只能靠亲友和左邻右舍,将手里的订单分发出来做活儿,这样的规模,自然也就谈不上自主品牌。
一件玻璃制品的完成,往往这样来分工:一个玻璃酒杯,有的工坊专门生产杯体,有的生产杯盖,有的生产杯把儿,最后再由一家将他们组装在一处。大户接订单,小户做配套,河间的工艺玻璃产业,以这样一种传统方式生存延续。
没有自主品牌,当然也很少谈得上原创,河间的工艺玻璃,多数还处在仿制阶段。有了好的器型,大家争相模仿;更多的时候,这些工坊是依靠客户的订单图纸和样品搞来样加工。
河间的玻璃制品,在保持工艺水准的情况下,如何建立更响亮的地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是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做过深入调研的杨卫东对此很担忧,他曾经到福建一些地方考察,那里的一些玻璃制品企业,已经实现了数控机床生产,效率自然成倍上升,如果河间市的这批技师不能尽快突破瓶颈,将很快被替代和赶超。
这当然也是河间市政府的担忧,提高河间工艺玻璃的附加值,必须将5万名技师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玻璃小镇已经落地河间市
玻璃小镇,升级之策
实际上,河间除了与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还与中国工艺美协、清华美院等一批知名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推进工业设计与玻璃制造加快融合。
河间的工艺玻璃产业要从“制造”转向“创造”,必须为这5万多技师打造一个崭新的平台,才能最终走上“智造”的新阶段。
这几年,河间市编制了《工艺玻璃产业发展规划》,河间被定位为以日用玻璃为主体,以艺术玻璃、装饰玻璃为特色,以灯工玻璃为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工艺玻璃产业基地。河间市市长王少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在培育工艺玻璃产业上,河间市需要走一条品牌化、艺术化、高端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路。
年,河间市引进了澳林控股集团,实施了总投资亿元、规划占地面积亩的玻璃智造产业园,涵盖玻璃生产制造、研发中心、电商大楼、人才社区、专家公寓、物流仓储中心等设施,因而也被称为玻璃小镇。
如今,这个小镇已经初具规模,标准化的厂房已经建成。厂区配套了集中供应的天然气和氧气,并为集装箱进出园区做了精心设计。产业园的运营商澳林控股集团,则是一家专注于中小城市的“美好生活供应商”,其业务范围覆盖到了房地产(商业地产)、专业批发市场运营、工程建筑、商贸物流、连锁百货及电子商务等领域。
杨卫东说,河间玻璃工坊的老板们,关键是要看到技术潮流,认识到升级是必然趋势;河间地处雄安新区辐射范围,工艺玻璃产业应该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在河间市政府的规划中,玻璃小镇有望把周边十里八乡的工坊都集聚起来,统一生产、统一物流,同时也会减少潜在的安全生产风险。
杨卫东认为,提高河间玻璃工坊的产业集聚度,会使得这些企业在原料采购和销售渠道开拓上取得长足优势。产业集聚之后,产业园区还可以提供金融支持,引进电商平台,鼓励这些工坊们建立自己的品牌,进而通过直播电商来销售自己的产品。
不久前,杨卫东就连续邀请了两家银行负责人到玻璃小镇与玻璃企业主座谈,为企业主提供金融支持。如今,愿意入驻玻璃小镇的企业越来越多。
河间的玻璃小镇,是河间市工艺玻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澳林集团在产业地产领域的全新尝试。总之,只有把工坊升级为工厂,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才能破解0多个工坊群体大、个体弱这个现实瓶颈。
产业升级是一场大考,河间市的玻璃产业和5万名民间技师,经过大考的淬炼之后,或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