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元代莲花型玻璃托盏这颜值,妥妥的千年网

发布时间:2022/11/25 20:55:17   

汪氏家族是金元以来陇上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出“三王十国公”,直至明朝仍有荫封,地位显赫,影响极大。汪氏家族墓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集中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其占地面积广,延续时间长,在我国元代贵族墓葬考古中首屈一指,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瓷器、陶器、铜器、金银器、丝织品与漆木器,其中既有元代工艺之美,又有当时外销欧洲的精品。这些精美的“古代陇上名门望族的奢侈品们”,究竟蒙着怎样的面纱?奔流新闻邀您跟着文物一起重走历史路,聆听那些神秘而动听的故事,重新审视正在复兴的“丝绸之路”。莲花形玻璃托盏,元,出土于甘肃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群之汪惟孝墓。盏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高4.9厘米、盏托口径15.2厘米、高1.2厘米,为半透明玻璃质地,整体呈普蓝色,晶莹润泽,色泽纯正,内含少量气泡。分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盏为花口,由七瓣上仰莲组成,弧壁,有七条弧棱出筋,平底饼状假圈足。托平口,浅盘状内凹折,八瓣莲花形边沿,平底。此件托盏造型华美,完整成套,颜色高贵,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有忘掉你容颜。”状如莲花,一盏一托,通体成半透明普蓝色。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托与盏相得益彰,像极了夜幕下一朵绽放的蓝莲花。即使没有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加持,它一样可以让你过目不忘。颜值过硬,就是这么自信。这套元代玻璃莲花托盏,哪怕是在现代人眼里,依旧美得不可方物。它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静候与您相遇,向您讲述一段尘封往事。(一)玻璃器皿,对于我们现代老百姓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在中国古代,一般人家可是绝对用不起,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正儿八经的奢侈品。像《红楼梦》这样的古籍中曾多次提及玻璃器皿。可见,像贾家那样显赫的家族都把玻璃器皿作为一件重要的家什物件。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出土于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汪氏家族是金元以来陇右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出“三王十国公”,直至明朝仍有荫封,地位显赫,影响极大,比《红楼梦》中的贾家还要显赫。年的一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从天而降,雨水从山岭上倾泻而下,汇聚一处,沿漳河咆哮而去。洪水退去后,山洼里平田整地的群众放下手中的活,纷纷围了上来,人们的目光聚集在眼前一座座被雨水冲开的坟墓及塌陷的坟坑上,除了金银玉器,还有不少精美砖雕。省文物部门有关人员得知消息迅速赶赴现场。经过专家判断,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座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古墓群,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金元之际,陇右处在常年征战的漩涡之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汪世显在保全地方的前提下归附蒙古,使陇右地区结束了一场浩劫。后因屡获战功,跻身汉地仕侯之列,被追封“陇右王”。元代因其存在时间较短,又经常处于战乱之中,所以遗存下的完整墓葬较少。汪氏家族墓是目前为止国内最集中完整的元代家族墓葬之一,其占地面积广,延续时间长,在我国元代贵族墓葬考古中首屈一指。之后的18年间,先后由甘肃省博物馆、定西地区博物馆与漳县博物馆配合农田建设进行4次清理发掘工作,共清理发掘墓葬29座,出土瓷器、陶器、漆木器、铜器、金银器、玉器、丝织品、墓砖等各类文物件。还有7座明代墓葬,墓室内均有壁画,为出行、巡游、侍人等,随葬品有铜镜、香炉等。墓葬所在六盘山区域,地处通往欧亚内陆的关键部位,这些文物似乎是在给我们描绘着那条四通八达的丝绸之路,讲述着繁荣的往事。而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因制作精巧、造型华美、色彩高贵,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在众多文物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堪称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哪怕是现代,它熠熠生辉的模样依旧堪称一件吸引中外游客的超级网红。(二)目前出土的元代玻璃器皿极少,而这套晶莹剔透、色泽纯正的托盏正是元代玻璃器皿的代表,无愧于国宝称号。元代,皇室出于贵族统治阶级奢侈消费的需要,将从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来,建成庞大的皇家官办手工业作坊。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才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从这套玻璃莲花托盏玲珑的外形和明艳的色泽可以看出元代官办手工业非常发达,使得传统工艺美术得以复兴与发展。中国人自古好茶,“美食不如美器”,对茶具更是颇为讲究。茶盏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不断变化。东晋以后出现了一种专用于饮茶的器具——托盏,这种托盏由汉代的耳杯和托盘发展而来,茶盏放在盏托上,避免烫手,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饮茶器具。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加之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质托盏已经有了庞大的粉丝群。哪怕是到了元代,如此精致的玻璃托盏那也是相当受追捧,所以,这件宝贝一经出土,备受文博界瞩目。在中国古代,玻璃,作为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与丝绸、金属制品等古代贸易中的珍宝,成为探索丝绸之路中西方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那么,玻璃究竟有怎样传奇的故事呢?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制造玻璃了,很多专家认为,到了战国中期,中国玻璃制作技术已经成熟了。但是,那时的玻璃和今天的可不一样,以铅钡玻璃为主,透明度不高、质地脆且易碎。也有记载称,中国最早的玻璃是先民在冶炼青铜器时的副产品叫“五色石”,它是像制作青铜器一样铸造出来的。我国早期的玻璃多为绿色、淡绿色或白色,南北朝时期,随着外来玻璃的输入,当时的玻璃在造型、质地、工艺上,已经出现了变革,可以烧制出光泽鲜艳的玻璃了。到唐朝时,中国吸收了大量来自波斯地区的玻璃工艺与制作方法,出现了很多吹制法制作出来的玻璃器皿。陕西临潼出土的玻璃果、玻璃瓶,都是吹制的玻璃器。元代时出现了专门给皇家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到了明代,玻璃已经不算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了。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制作玻璃的全过程。清代时,还设置了专门烧制琉璃和玻璃器皿的工坊,工艺已经与西方抗衡。(三)那么,这套精美绝伦的玻璃托盏到底是madeinchina,还是件“海淘”来的宝贝呢?对于它的出产地,历来有许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我国当时制作玻璃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如此精美的工艺,加之汉代以来,中国与中亚文化、物资的交流密切,“海淘”也很常见。汪世显家族作为官僚世家,得到域外精品轻而易举,所以说这件托盏极有可能是一件舶来奢侈品。说它是个进口货,但当时中国制造的玻璃器多薄而小,这款蓝莲花器型较大且厚。从器型上看,这莲花器型分明是中国化的。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后,早就将莲花造型运用在器具上。而从托盏的色泽和成分上判断,研究人员认为这托盏极有可能是元代工匠利用进口原料,运用中式审美制造出来的玻璃工艺品。这简直是一个推理游戏。但我们可以确信,元代玻璃莲花托盏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是元帝国与世界交融的物证。一个玻璃托盏,经历千年光阴,依旧完整,犹如一个奇迹,它重见天日,带给我们的却是关于那个遥远年代的无限遐想。

来源丨奔流新闻(文/荆雯)

编辑丨甘小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4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