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烧玻璃吸引年轻消费者老料器焕发新生
“烧玻璃”曾经是旧时代宫廷造办处的绝技,正名叫“北京料器”,是一项传承年的老手工艺,如今这个手工艺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文化休闲方式。
火中捏出的七彩花
料器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起源于元末明初,料器这个名字,也是北京独有的,相传当年乾隆皇帝,觉得“琉璃”谐音是“流离”,有流离失所的意味,听起来很不吉利,故而把“官料”做成的“器皿”,赐名为“料器”。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料器”第六代传人邢兰香大师对记者说:“‘灯工’是对料器制作者的称呼,因为北京料器是火中的艺术,制作料器离不开喷灯。制作料器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把镊子、一盏灯和各色的料棒,但是越简单的工具,就越需要‘灯工’要具备充分的经验和手艺。当年在北京料器厂,学徒三年才能出师,真要是能做出精品,没个几十年的经验肯定是不行的。料器在制作的时候,通过喷灯将料棒变软,制作者用手中的镊子快速造型,制作中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完成,不容时间要一次成型,既要胸有成竹,手上功夫快又稳,又要掌握喷灯烧料的火候,火小了,料子没有延展性,火大了,前面做好的地方,受热就又化了。制作中稍微有一点犹豫,火候过了,料棒拉不起来,作品就废了。快速制作的同时还要把握作品造型的准确性,比如说做一匹马,比例一定要协调,腿要抻多长,关节怎么弯,要有一条马腿有点歪,或者是马尾巴做的太粗太笨,就会影响整件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料器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颜色丰富,能够模拟出各种宝石的颜色,而且还是宝石中品质最好的颜色,珊瑚红、蜜蜡黄、青金蓝、玳瑁紫、碧玺粉、水晶白、象牙白、翡翠绿、松石绿等等,这些颜色在料器中都能找到。说起料器的颜色,还有一段趣事“当年玉器厂最有名的‘链子活’是用整块玉石雕出的锁链,如果链子断了,一件作品就等于是报废了,玉器厂当时就找料器厂修,‘灯工’会根据玉器的颜色,调出对应的料棒,接上之后天衣无缝,为玉器出口挽回了不少的损失。”
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传统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当年北京料器,主要以花鸟走兽题材为主,邢兰香大师率先尝试了用料器制作人物题材,而后一大批精品料器脱颖而出,《捣练图》《簪花侍女图》《猴王》《日本舞姬》等等,开创了北京料器制作人物的先河。
记者发现,现在的北京料器中,不仅有八骏马、花卉盆景、鹦鹉、蝈蝈等传统题材,还看到了很多新题材,比如以北京点心为设计灵感的《京八件》吊坠,以红山玉猪龙为设计风格的《十二生肖》吊坠,还有运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牡丹花》吊坠。
《百财》吊坠,是从玉雕翡翠白菜获得的灵感,别看只是小小一棵白菜,不仅运用了4种不同颜色的料棒,而且借鉴了显像管厂玻璃工的“同心”技术,这种对称造型在之前的料器中从未有过。
“北京料器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的,这一点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私人订制是北京料器最大的一个创新,现在顾客只要拿来图样,甚至是通过口头描述,‘灯工’就可以根据要求制作出成品。用传统料器工艺制作球星、歌星、影星的人偶是北京料器创新后的绝活。”邢兰香大师说:“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北京料器最辉煌的时候,产品大都出口国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许多国家。料器厂有职工,外面还有多加工商户。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原来工贸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格局被打破,料器厂不但要生产,还要自己去找销路,最终走向了倒闭。计划经济时代,北京料器制作跟着订单走,当时的艺术创作和市场是脱离的,艺术脱离了生活,就会被时代淘汰,现在手艺人要独立面对市场,产品设计既要有中国传统美,又要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北京料器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让传统艺术保持生机。”
在“料器邢”的工作室里,通过网络了解并来体验“烧玻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大师的指导下,体验者将一根根彩色的玻璃棍,通过热处理后捏拉成精美的吊坠或者小摆件,体验过后,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带走。2个小时的体验虽然离艺术还差很远,但是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喜爱北京料器这门古老的文化遗产。
北京料器从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到企业倒闭,濒临失传;从几千从业人员,到硕果仅存,一家传承;从地方手工艺,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成不变的传统题材,到量身定做的私人订制产品,从造办处到烧玻璃,北京料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正如它的制作工艺一样--浴火而生。北京料器通过不断的兼容并蓄,不断的尝试创新,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充满生机。
如今,邢兰香大师的两个儿子,作为北京料器第七代传承人,接过了古老的手工艺传承重任,年北京料器在新时代中焕发出了新生。
(本报实习记者贾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