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发展 >> 战国墓葬出土现代同款玻璃杯,原是穿越者所
玻璃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但是在一座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墓穴当中,却发现一个玻璃杯。其设计造型和现在相差无几,如果拿在手里真没几个人可以发现差别。
时间回溯到年,来自半山镇的陶瓷厂工人,在取陶瓷原料的时候,发现了几个陶瓷制作的编钟。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外声张,而是偷偷摸摸地找人把它给处理掉。
然而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他们发现陶瓷编钟的事情被当地村民告发。当警察追回所有的文物之后,把这一情况上报给有关部门。意识到事情不简单的考古人员,认定这里定然有一座墓穴。
为了避免这些文物被损坏,因此立刻展开了抢救性的发掘。当考古人员来到这里的时候,从已经出土的文物当中发现,这是一座来自战国时期的墓穴。
更加令人高兴的是,从考古发现来说,这些墓穴暂时没有被人动过,最多也只不过是表面土层被附近陶瓷厂工人挖动。然而在挖掘到地下一米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件亮晶晶的东西。
工作人员经过半小时的清理,终于把这个亮晶晶的东西挖了出来。当简单清理表层土面时,竟然发现是一块玻璃杯。其实当场就有人提出来质疑,是不是已经被盗?这只玻璃杯是盗墓贼所用。
但是谁家盗墓带着玻璃杯,总不能在人家坟墓里面泡茶?更何况发现的时间是年,玻璃杯也不是非常普及。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富裕到就连盗墓贼都随身携带玻璃杯到底地步。
当时的考古人员一时拿不定主意,就把这件可能的“文物”送到了北京去鉴定。最后经过多名专家的“会诊”,十分肯定这只玻璃杯来自于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
这只玻璃杯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
既然不是盗墓贼所留,有没有可能是现代人穿越过去?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当时人开了一个玩笑,考古学家很确定的表示:这只杯子就是战国时期所制,甚至还列出了几点证据。
这款玻璃杯更好的叫法应该是水晶杯,因为它是由一块完整的天然水晶制成。虽然我国水晶矿藏分布比较少,而且品质也不高,但是不代表没有。
而如今所使用的玻璃杯,基本上都是后期合成。很少有人会把一块水晶打造成玻璃杯的形状,对谁来说实在是太奢侈。然而古代贵族以奢侈品为荣,费力打造此物不是不可能,更何况还有金缕玉衣这类东西。
再者从工艺制造上面来说,也非常符合战国时期的审美。从之前的介绍或者图片也可以看到,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造物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人体工学与美学的兼顾了。
从当时同一时期出土的其他文物当中,也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虽然战国一直以青铜器著称,但是也来到了青铜器发展的晚期。之前大宗复杂雕刻的青铜器具开始衰落,小款器物开始兴起。
就比如说这一款杯子,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通体呈琥珀色,外部基本上没有什么装饰。从其他处的一些文物当中也可以发现,这种小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后来的秦代高足玉杯,西汉早期玉杯,三国曹魏时期白玉杯,其实都是延续了战国时期的玉杯发展。只是不同的是,后来杯子的材料都是选自玉质。而战国时期恰好发现一块大水晶,就打磨成了水晶杯。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点,也就是这款杯子的工艺技术。水晶其实也是矿石的一种,在当时也是被当作与玉同等规模的存在。如果要鉴定这块水晶杯的才艺制品是否是属于战国时期出品,可以查看同一时期玉制品艺术的殊同。
在同一时期的玉制品当中,可以发现当时战国处理玉制品的工艺主要包括:弧面打磨工艺和抛光工艺。而在这块杯子当中,也确实发现了这两种工艺的痕迹。
其实到了战国时期,玉制品的加工已经到了鼎盛的时段。再加上当时玉制品关键——砣的制作材料被加以改善。所以当时的工人可以把玉制品加工到线条干净利落,边角也可以打磨得非常锋利。
而水晶本质上属于石英,它的硬度也只有七。尽管在玉石类制品中属于硬度很高的存在,但是勉强加工还是可以的。只不过是可能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在工艺上面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现在战国。
其实在比战国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发现了水晶制品。比如说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他们就把水晶石当作自己的工具。2.8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也出现过水晶制作的小石刀。
距今年前的古代遗址,也发现了水晶制品的装饰物。距今年的红山文化,也出土了水晶制品的诸多吊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水晶制品已经非常普遍了,只是这种普遍仅限于当时的上层社会。
在其他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中,也出土过非常多的水晶球、水晶珠类的物品。但是如此大一块的水晶杯,在当时考古发现中还是头一次。然而也侧面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晶工艺已经非常发达了。
所以这块玻璃杯并不是穿越过去,只是战国时期发现了整块的水晶,然后用当时的工艺生生的打磨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