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发展 >> 牧古说古珠第二十四篇早期的费昂斯珠
西周贵族组佩中经常与红色玛瑙珠搭配在一起的还有一种蓝色或者绿色的费昂斯珠,珠子大致呈菱形,也有管子,表面釉光,不透明。这就是被西方学者称为费昂斯(faience)的人工合成材料,一般认为它是玻璃的前身,是一种原始玻璃(图、图)。
图西周组佩上的蓝色费昂斯珠。这些珠子在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各诸候国的贵族组佩上都能见到;当周王室动迁洛阳并逐渐衰微后,这些珠子也随之在关东消失;随着战国时期边地民族的活跃,这些珠子大量出现在川西北沿三江流城南下的石棺葬中。作者收藏。
图西周的原始费昂斯玻璃珠。珠子直径80毫米。管子长18毫米,直径4毫米。陕西扶风县出土。这些珠子有瓷白色、天蓝色和麦绿色三种,呈圆珠、橄榄和管状,出土时表面氧化,呈状态,为今最早的中国古代铅钡琉璃。半腐朽周原博物馆藏。
从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像洛阳金村东周天子墓中大量玻璃珠及玻璃镶嵌品出土资料的公开,学术界开始注意中国境内古玻璃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境内发现的古玻璃都是从地中海传入的西方产品,在中国发掘出土的古玻璃都是埃及传入的。其他西方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制造玻璃的技术。直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古玻璃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古玻璃与埃及等西方玻璃的化学成分不同。英国学者Beck和Selman于年、年在《自然》杂志的第、期分别发表了中国洛阳金村古墓出土一批玻璃珠的化学成分分析报告。他们用光谱分析法分析了54件战国和汉代的玻璃,其中有39件属铅钡玻璃,占总测数的72.29%。而我们知道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古代玻璃是钠钙玻璃,不同于中国境内出土的铅钡系,由此大部分西方装饰品研究专家同意中国古代有自己的玻璃生产。
西方学者称为faience(音译费品斯)的人工制品,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年的近东地区(图)。埃及人大量使用这种工艺制作珠串和其他装饰品,将这种工艺沿用了上千年,直到公元前年前后,地中海沿岸已经开始烧制真正的玻璃制品,费昂斯工艺仍旧在使用(图)。关善明博土在他的(古代中国玻璃》“一书中把费品斯和后来的玻璃工艺作了比较,说明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费昂斯和真正的玻璃最主要的区别是工艺流程和烧造温度的不同,费昂斯的烧造温度较低,在左右(烧造玻璃的温度是℃),成品中仍有未经完全熔化的晶体,因此中国学者也有将费昂斯制品称为釉砂(表面为玻釉和石英砂)和玻砂(内部为玻璃和石英砂的混合体)的。而工艺流程的区别更加明显,真正的玻璃是先行生产玻璃料块,然后熔化料块,趁玻璃溶液还未冷却时“热加工”成型(图);而费昂斯是利用天然石英砂“冷加工”成型胎体,然后上玻璃轴再烧造成功。虽然费昂斯与玻璃的工艺流程不同,但使用的基本原料都是石英砂(加助熔成分)因此说费昂斯是玻璃的前身也是合理的。
图早期的费昂斯分布图。埃及(公元前年)、西亚(公元前年)、印度河(公元前年)、阿富汗(公元前年)、中国(公元前年)。
图费昂斯工艺流程的示意图。制作费昂斯的图示早在埃及壁画中就出现过,分别有三种制作方法。制作流程一般是先研磨石英砂,然后加入石灰和草木灰,以帮助降低熔点,这也是所谓西方“钠钙”玻璃;在古代中国是加入硝石和方铅矿,也就是中国的“铅钡”玻璃。然后模具成型胎体,模具一般为陶模,古代埃及和中原都有陶模出土,印度哈拉帕文化还出土了滑石制成的模具。图片为埃及人制作费昂斯小神像和珠子的三种方法和费昂斯的成分。
图几种常见的玻璃珠制作工艺。玻璃的制作流程不同于费昂斯,制作玻璃珠需预先制作“生料”(fritting),即将磨细的石英砂加助熔剂熔化成胶糖状后冷却,将冷却后的生料再入高温净化,加入着色剂和澄清剂等成分,做成料块或料棒,冷却后待用;制作玻璃珠时,将料块或料棒熔化成黏液状态,这时,可使用所谓缠绕(wound)技法在金属棍上手工拉曳成型,冷却后即是成品(如1);也可使用专门的工具吹制(如2);另外也可采用注入模具的模铸(如3)。古代中国制作玻璃珠的主要办法除了使用模具,大多使用所谓缠绕技法,即将玻璃溶液缠绕于金属棒上,趁溶液还未冷却在金属或石板上滚动成型或使用专门エ具一次造型。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的玻璃工艺最早可能是从地中海沿岸经由北方草原之路进入中原,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配方和装饰特征。中原出土的最早的费昂斯珠子来自陕西的西周或先周基葬,在年代上几乎比埃及晚年,在色彩和形制上却仍然有着埃及风格。多数学者同意这项工艺是由西方传人,在本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另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