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中国古代陶器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4/6 1:19:41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掌握了用火的技术,解决了取暖和熟制食物的问题。

新石器时代,人们发现黏土与水掺和后有很强的可塑性,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干燥后用火焙烧,一件陶制的容器就出现了。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一、陶器的产生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各时期各地区所制造的陶器种类众多、造型优美,如鸟型陶壶、人面鱼纹盆、叶纹陶钵、双耳瓮、猪纹陶钵、旋涡纹尖底瓶、舞蹈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猪纹陶钵

陶器有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又是如何分类的?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陶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陶器的造型

中国的古代陶器主要有汲水器、炊器、酒器、食器、明器、盛贮器等,此外,还有建筑用陶。

(一)汲(jí)水器

汲水器(jí)主要有小口尖底瓶、彩陶旋涡纹尖底瓶、背水壶等。其中,小口尖底瓶的设计比较合符力学原理。不装水的时候,重心在上部,因此汲水时它很容易倒置,使水进入瓶内。当瓶内快注满水时,重心又移到陶瓶下部,从而便于提携。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距今约-年,也是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陶器类重要文物,原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约-年,出土于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吕家坪出土。

(二)炊器

炊器为烹饪器,是古人蒸煮肉食和谷物的用具,主要有甑(zèng)、釜(fǔ)、鬲(lì)、鬶(guī)、鼎(dǐng)等。

1、甑(zèng)

陶甑(zèng)

甑(zèng)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形体似盆或罐,深腹,平底,底有许多小孔,作圆形、长方或不规则状。用途像蒸锅。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及商周、战国遗址都有出土。

2、釜(fǔ)

陶釜(fǔ)

釜(fǔ),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古文化遗址均有出土。

3、鬲(lì)

陶鬲(lì)

鬲(lì),侈口,圆腹,三袋形足,颈部有双耳,是一种中国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lì)和青铜鬲(lì)之分。陶制鬲(lì)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鬲(lì)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lì)制成的,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4、鬶(guī)

白陶鬹(guī)

鬶(guī)是中国新石器时期陶制炊具,其口部捏扁成流,圆颈小腹,有三只空心或实心的足,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盛于山东龙山文化。

5、鼎(dǐng)

陶鼎(dǐng)

鼎(dǐng)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先秦时较为流行。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dǐng)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更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dǐng)由身、足、盖三部分组成,有陶制鼎(dǐng)和青铜鼎(dǐng)之分。足的形式有柱形、长方形、锥形、扁三角形等,身的形式有罐形、盘形、釜形、壶形等。

(三)酒器

酒器为古代炊酒的器具,后世青铜酒器多仿照陶制酒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较为多见。主要有杯、爵(jué)、觯(zhì)、觚(gū)等。

1、杯

蛋壳陶杯

陶杯在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诸多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著名的有红陶杯、黑陶杯、蛋壳陶杯等。尤其是蛋壳陶杯,器壁薄如蛋壳,一般专指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薄壁黑陶杯。

2、爵(jué)

爵(jué)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敞口,有流有尾或有流无尾,细腰带扳,圜底或平底,三锥形足。商代较为流行,西周后期趋向衰落。

陶爵(jué)

爵(jué)可分为陶爵(jué)和铜爵(jué)两大类,陶爵(jué)先于铜爵(jué)而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铜爵(jué)的产生就是陶爵(jué)退出历史舞台的前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陶爵(jué)和铜爵(jué)相伴而生,但却“走着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

3、觯(zhì)

陶觯(zhì)

觯(zhì)是汉族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敞口,深腹,圈足,形状似尊但略小,个别有盖。觯(zhì)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东周以后消失。

4、觚(gū)

陶觚(gū)

觚(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gū)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西周后逐渐减少。

(四)食器

食器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主要器物有盘、碗、钵(bō)、豆、簋(guǐ)等。

1、盘

陶盘

盘是指浅而敞口的盛物器,敞口,平底,浅腹,圈足。“盘”字在《列子·汤问》和《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等文献均有记载。陶盘在新石器时代以及商周时期非常普遍。

2、碗

陶碗

碗是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圜底或假圈足。碗从新石器时代使用至今,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

3、钵(bō)

陶钵(bō)

钵(bō),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有瓦钵、铁钵、木钵等。

4、豆

陶豆

陶豆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

陶豆的上部有盆形、钵形、罐形等,下部有喇叭形和镂孔圈足。甘肃马家窑类型有盆形双耳豆、良渚文化有竹节形细把豆、夏代为高柄豆、商代为圈足豆、西周为喇叭形高柄豆、战国至汉代为盖豆。

5、簋(guǐ)

陶簋(guǐ)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有陶制簋(guǐ)和青铜簋(guǐ)之分。青铜簋(guǐ)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五)明器

明器为放于墓葬中慰藉死者灵魂的器物,又称为神明之器。古人对死亡看得很重,在原始社会时就把一些精美的陶器入葬,期望在另一个世界也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明器主要有陶俑、唐三彩等。

1、陶俑

陶偶兵马俑说唱俑

陶俑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出土的八千多个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2、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属于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六)盛贮器

盛贮器是指实用器中盛器和贮器的合称。盛器是用于盛食物及液汁的用具,多泥质陶及原始瓷制。贮器始于新石器时代,东汉以后多为瓷制品。常见器形有瓮(wèng)、壶、罐(guàn)、瓶、尊、盆、缸等。

1、瓮(wèng)

螺旋纹彩陶双耳瓮(wèng)

瓮(wèng)是指是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如:水瓮(wèng)、酒瓮(wèng)、菜瓮(wèng)。瓮(wèng)的形体高大,深腹,腹以下渐收,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多有烧制,夏代至汉代较为流行。

2、罐(guàn)

陶罐(guàn)

罐(guàn),又叫罐(guàn)子,是盛东西用的大口器皿,多为陶瓷制品,现在也多用玻璃制成,具有密封效果。陶罐(guàn)是陶瓷制造的一种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

3、盆

陶盆

陶盆是用陶土(黏土)制作的盆状器皿。

4、缸

陶缸

缸主要用来盛米盛水等。

(七)建筑用陶

人们在改善居住条件时,砖、瓦必不可少,并且用量很大,大多采用模具进行大规模生产,最著名的就是秦砖汉瓦。

秦代空心砖汉代瓦当

秦砖汉瓦是指中国秦汉建筑上所用的砖、瓦、瓦当、瓦钉、下水管道及井圈等陶制品。砖类有方形、长方形青砖、空心砖、画象砖、曲尺形砖、楔形砖、子母砖等。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

近期热文:

氏族公社:智人的最早社会组织形态

邂逅浪漫:寻找外国最美廊桥

形形色色的中国廊桥,座座美轮美奂

北虹南拱:北方虹桥与南方廊桥大PK

陶塑艺术的巅峰:秦始皇陵兵马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9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