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玻璃 >> 工艺玻璃市场 >> 暖水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是用什么材料制
热水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它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杜瓦于年发明的。在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有了类似这样的发明,只不过当时叫暖水瓶也叫“暖水釜”,具有一定的保温性,其形制和现在的也有所不同。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了。
《夷坚志》中记载:“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防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与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几二寸,有鬼执火似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时物也。”
张虞卿是宋真宗时期兵部尚书张齐贤的孙子,按照时间推算,张虞卿大致生活中北宋后期。史料中所说的“夹底厚几二寸”,这就证实了这种暖水瓶是中间有空隙的双层结构,“夹底”及夹层。
宋时暖水瓶的构造是用玻璃为胆,水银为裹,其基本样式为: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还有把手。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需要验证,一是北宋时期有无玻璃制品?二是当是否有较高的水银制作工艺?
玻璃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古埃及人,12世纪,开始出现了玻璃制品,并成为工业材料。北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中国的瓷器、茶叶大量出口,同时也将国外的玻璃制品引进中国。虽然当时的玻璃还并未在民间普及,但在宫廷和上层贵族阶层,却是较为常见之物。
据宋代典籍记载,当时已经能够进行玻璃品的制作,比如宋徽宗一次性就赐给太监10个紫色的玻璃瓶,这就足以证明北宋时期玻璃制品的数量已不小,而且品种多样,质量也相当不错。
而且,北宋政府在与外国的贸易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吸收外国的玻璃瓶制作技术。在有关的中外贸易史料中也显示,中亚很多国家于宋代贸易中,存有大量的“方物”,即玻璃瓶。如建隆二年()年,就从占城进入大量的“大食瓶”,即“伊朗瓶”。而伊朗国贸易中,每次都有玻璃制品,以各式玻璃瓶为多。
如至道元年(年),一次贡品中就有:“眼药二十小琉璃瓶,白砂糖三琉璃瓶,千年枣、舶上五味子,各六琉璃瓶,蔷薇水二十琉璃瓶。”伊朗的玻璃瓶,为宋代制造质量较好的暖水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再来看制作暖水瓶的必备之物水银。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输水银,例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倾水银为池。这就是说,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或更早已经取得大量汞。不过水银提炼技术的发展应该晚于秦代,但至少在隋唐时期已经具备。
宋代的水银提炼是很兴盛的。北宋后期,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就作过这样的记载:“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提炼水银和器具的方法的出现,是社会对水银需要量增大的一种反映。
宋代社会所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炼丹术,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在北宋后期,水银就作为一种商品广泛流行了。如“瓢内出汞成金”、“草制汞铁皆成庚”等。这从另一侧面证明,水银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暖水瓶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玻璃瓶的上面涂附水银。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玻璃制品于水银制作技术都很成熟,从而为暖水瓶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只不过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无从得知当时的暖水瓶,其保温性如何,是否和现在的热水瓶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