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玻璃

辽宁朝阳发现神秘古墓,墓中出土之物竟是玻

发布时间:2023/1/12 15:18:04   
白癜风图像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年,辽宁朝阳,一个北票县的营子村农民正在将军山东麓的山坡上挖草药。大概是因为露水较多的缘故,这个农民一脚没有踩实,滑了一下,结果碰到了边上的土块。没想到,土块落下后竟然是一座古墓,墓中出土的文物更是超乎在场所有人的想象。

毕竟,考古最怕遇到塑料瓶,因为那意味着已经被盗掘了。那么,考古时遇到玻璃器皿呢?

当时,农民偶然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当地文保部门。很快,随着考古队的到场,发掘清理古墓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在这座神秘古墓中竟然出土了超过件的随葬品,而这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大概就属于下面这个色彩艳丽却又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了。

尽管这个文物出土于中国境内,但从风格上却和中华文明颇为不同。这件浅绿色的玻璃器皿造型为长颈鼓腹,长尾细细,宛若鸭嘴大张,而颈部雕琢着象征鸭羽的纹带。因为酷似鸭子造型,因此被命名为鸭形玻璃注。

据测量,这件文物通体长约20.5厘米,腹深约5厘米,重约70克。在鸭腹的底部放着一个起到底座功能的圆饼状玻璃。据实验,由于玻璃注的重心处在中部偏前的位置,因此:

只有当腹部的水装到约一半时,这个底部才会贴于地面,牢牢放稳,倒颇有些“提醒自己不可骄傲自满”的意味在。

那么,这么一件长相奇特的玻璃器皿究竟是何用途?

为了搞清楚这件器皿的实际用途究竟是什么,专家们可谓众说纷纭,并形成了两种推测:

第一种推测认为这是古代史书里的欹(yī)器。在古代,这种器皿通常会被放在书桌的右上角,用途颇为现在的“警示语录”一般,是古人们用来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的一种工具。就连《荀子宥坐》中都记载道:孔子就经常在自己的座位旁放置着欹器,用来“三省吾身”。

第二种推测则认为这是古罗马时期的储藏器皿。专家们认为,古罗马人之所以造出这种腹部深而开口极窄的鸭型器皿,是为了将珍贵的物品(比如葡萄酒、精油等)储藏在瓶内,然后再以一定方法封住瓶口。等到需要拿出物品时,再将玻璃注打破。

从这个“鸭形玻璃注”的工艺来看,是用玻璃条、玻璃丝盘卷而成,再粘贴于容器表面。这种技术属于玻璃上的热装饰工艺的一种,被称之为吹制技术,属于古罗马玻璃的经典特点。因此,专家们认为这个文物应该是舶来品,应该源自于西方。

那么,这样一个源自于古罗马时期的文物又为何会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呢?

据专家们考证,古墓的主人是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公元年~公元年)丞相冯素弗。在十六国时期,尽管中原战乱不断,但东西方的交往却日益密切。只不过,传统的丝绸之路因为沿线的小国逐渐消亡而落寞,而另一条途径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道”兴起了。

专家们推测,这件来自于古罗马时期的文物正是通过“草原道”来到了柔然。而柔然恰好又和北燕为了巩固关系而通婚,这件文物很可能就是其中的陪嫁之物来到了北燕。当时,北燕皇帝冯跋的女儿乐浪公主嫁给了柔然的斛律可汗,而冯跋也迎娶了斛律可汗的女儿为妻。(碎碎念:这样的姻亲关系该如何称呼?)

后来,大概是皇恩浩荡,北燕皇帝又将这个“鸭型玻璃注”赏赐给了丞相冯素弗。而据历史记载,冯素弗虽然位高权重却待人谦逊,想来这个器皿是被他当作自省之物了。

如今,这件鸭形玻璃注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辽宁博物馆,因为全世界仅有一件,成为了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98.html
------分隔线----------------------------